让阳光驱散心头的雾霾

一个男孩的爸爸,在得知我是一名婚姻家庭咨询师后,十分焦急地联系到了我,我把他约到了我的工作室。我们痛心地思考,是谁教会孩子把“跳楼”作为情绪宣泄的窗口?

老资料网yangquan心理咨询专家 赵全慧

一个男孩的爸爸,在得知我是一名婚姻家庭咨询师后,十分焦急地联系到了我,我把他约到了我的工作室。

一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说:“我儿子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我鼓励他先静下来,然后开始问他:“你是怎么判断你的孩子有心理疾病的”?以下是这个爸爸关于孩子问题的叙述:

我是江西人,十几年前来阳泉做生意,所以孩子也跟着我们在阳泉读书。孩子今年十三岁,读六年级。自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没有主动叫过我们一声爸妈,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不情愿地叫一声。平时我们跟他说话,他也好像没有听到,只顾低头玩自己的,我们说话声音高一点提醒他,他就表现出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极不耐烦地大声说:“知道了”。学习一点也不主动,说也不听。平时一有空闲就玩手机,不然他玩,他就欺负自己的小妹妹,直到弄哭,逼迫我们给他手机玩。倒是他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小声嘀咕一声,他立马就听见了。

他和同学们倒是能玩得来,周末经常出去,从早晨到晚上,常常不回家,连午饭都不吃,有时把自己饿的因胃病都看过医生。孩子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还可以,数学在95分以上,语文都在85分以上,可是到了后来,尤其是现在已经六年级了,成绩大幅度下降,我们很着急,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但似乎一点作用都没有。班主任老师也找我们谈过,说孩子上课提问也不回答,下课倒是和同学们玩得挺好。最后没有办法,我们领孩子都到医院检查了,可是医生却说没有问题,一切健康。我们已经觉得没有任何办法了,所以来求助你!

说老实话,我刚听他叙述的时候,内心咯噔一下,“不会是自闭症”吧?但继续听完,我放心了。接着我问了他几个问题:

1、孩子是不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

2、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性格属于特温和内向的那种?

3、你老家周围的邻居有没有结过婚的成年男人?

4、孩子接到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是不是打骂过孩子?

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孩子的爸爸仔细回顾,终于一一道出了一些事情的真相:原来呀,在孩子2周岁的时候就留在了爷爷奶奶身边,只有在春节的时候他们才回去看一次孩子,村子里有好几个没有结过婚的成年男人,听爷爷说他们经常恐吓孩子说要割掉孩子的小鸡鸡,有几次孩子都被吓得浑身发抖,关键是事后爷爷奶奶都认为这是村民们在逗小孩玩,并没有当回事,小孩子吗,不都是这样长大的吗?

在了解了大量事实后,我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受到村里成年人的逗弄恐吓,心生恐惧,又没有得到爷爷奶奶的及时疏导,后来随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不仅没有得到理解和被保护的安全感,反倒又遭遇了家长的打骂,从而导致“对成年人恐惧”,“大人都是坏人”的结论悄悄滑入“潜意识”之中,关键是这种恐惧连成年人都不懂,更别说是一个小孩子。所以孩子幼小的心灵认为只要是大人,都是对自己有“威胁”的人,这大人当然也包括老师在内,所以孩子回家不和家长说话,上课不回答老师的提问。更值得忧虑的事是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正确处理,这种恐惧带来的折磨很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首次咨询,我给出家长建议:首先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再不要指责自己的孩子了。应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谅他心中这么多年所受的煎熬。多关心他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个人爱好,多增加一些一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不再强迫孩子说话,让他淡化不说话就是错的意识,默默为孩子多做一些让他感到温暖的爱的举动,比如孩子玩的不愿意回家能不能给孩子送点饭过去,主动跟孩子说些孩子感兴趣的话,一定要有耐心,等到孩子觉得足够安全的时候再介入咨询。

家长感慨万千,又充满信心走了,其实我内心非常清楚,只靠家庭努力要彻底改善孩子的心理环境还有点势单力薄,还需要学校付出相应的努力呀!比如在课堂上让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读,重点关注这个孩子,不要再单纯批评,而是给以适当的鼓励,包括掌声,制造一些活动共同参与,突出给以孩子重点关注和公开鼓励,老师见了孩子完全可以跟孩子有意识互动,多一些笑容,多一些语言甚至是爱抚的鼓励,只有家校真正互动起来,阳光才能驱散孩子心头的雾霾。

在很多人眼里,孩子的表现似乎只是一种现象,但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个结果。一定是什么原因的长期作用,才在一个人的后期行为当中表现了出来。我们常抱怨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看起来只是一种现象的无奈,却不知透过这表象背后总有一些我们至今尚未发现的事情的真相。多少人被这不为人知,不能为外人言说的苦痛终日纠缠,有的甚至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婚姻家庭咨询理论认为个体的问题得以解决关键是要依赖整体环境的改变,整体环境变化了,个体的问题也就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年4月8日下午,一则关于“手机被扔下楼,孩子跟着跳下去,爸爸跪尸体旁哭声凄惨”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被广为转发。我在不辨详情的情况下,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提前接受这类教训,所以选择了不让他看视频(因为视频会对一个10岁孩子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是根据视频配文给孩子转述了事件的梗概,以下是我和我的儿子的对话:

我:儿子,对于这个事件你是怎么看的?

儿子:我觉得对于玩手机这个事情并不是不玩就是好,关键是合理分配学习和玩的时间。在一周的学习期间是不应该玩的,只在周末而且是作业完成之后是可以玩一会的。

我:那你对这个孩子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儿子:我觉得处理的有点过激,为了一片树叶而丢掉了整个森林,有点过分了。(我紧紧拥抱孩子表示完全认同)

我:那你觉得作为家长,他的爸爸的做法是否合理?

儿子:不合理,他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改正的机会,他们之间缺少沟通。大人和孩子应该多沟通,互相了解各自的想法,都把想法说出来,然后公正地对待。(我向孩子竖起大拇指表示由衷赞成)

我:那你觉得咱们之间在这一点上做的好不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儿子:我觉得以后加强沟通,你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我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不要轻易发脾气。主要是看谁说的有道理。

然后我不仅表示认同孩子的说法,接着又趁热打铁,就最近几天孩子在学校显现出的一些问题的苗头进行了沟通,最后意见达成一致。(沟通结束)

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漫天席卷,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被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肆意拉扯,有时我们真的已经很难辨识真伪和善恶,尤其是面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和纯真的眼神,我们常纠结这些充满负面味道的信息该不该让孩子知道呢?我的观点很明确,我们不可能为孩子的成长打造一个真空的环境出来,这个世界有善良也有丑恶,积极的的因素固然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但消极因素更有利于孩子心理生成防御机制。

婚姻家庭咨询实质上是整体论和控制论的双重结合,也就是有些问题就要提前介入,尽早干预,努力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但应该引起我们警觉的是,有大多数家长没有经过专业指导,对于这些负面信息有时只是草草一读或者随意那么一说,殊不知有些负面词汇,比如:摔手机,跳楼自杀,哭声凄惨这些用词会在不经意间滑入孩子的潜意识,而潜意识主管情绪和意志,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年幼的孩子反倒会认为,看来小孩子这样对待问题会让家长难过妥协的。

2017年4月12日,腾讯公司播出一则“重庆市大足区一名十岁儿童因为爸爸不让看电视,一气之下从位于20楼的卧室窗户跳下,当场身亡”的信息。我们痛心地思考,是谁教会孩子把“跳楼”作为情绪宣泄的窗口?当负面信息汹涌而来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吗?

有一次我外出学习,有一位就读高三的女生来到了我们的培训现场,要解决的是上课“溜号”的问题。经过沟通得知,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她居住在一起的大环境当中,一直以来都被冠以“听话,乖巧,懂事,孝顺”的赞誉。孩子小时候学习非常优秀,家里人也觉得非常欣慰,但是自从初二开始,这个女生开始产生了上课“溜号”的现象,刚开始只是短暂现象,对成绩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也没太放在心上,随着时间推移,“溜号”问题愈演愈烈,一节课基本上有70%的时间都在“溜号”当中,自己也很焦虑,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怎么面对高考?怎么面对未来?怎么面对家人?于是就出现了晚上回家暗下决心,要集中注意力,但第二天一进教室所有的决心都土崩瓦解,“溜号”的状态依然如故。不得已来寻求心理辅导。

通过对孩子以及孩子妈妈的全面沟通和了解,细致分析之后,专家初步给出结论:这个孩子的问题属于由于“考试前焦虑”和“怕对不住未来,对不住家人”的心理压力引发的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形成“溜号”的典型案例。那么这类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呢?小姑娘一直以来都是家中的“乖乖女”,家长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甚至连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是家长买下什么就穿什么,从来不会产生反对或者反抗的情绪,久而久之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早就有了独立的意识,尤其是女孩子,对穿衣打扮其实很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从小形成的“大家都说我好,我可不能惹大人生气”的潜意识一直左右孩子的想法,因此孩子感觉压抑、孤独,于是她发现上课的时候,当周围都安静下来,只有老师讲课的时候,她竟然可以想任何她喜欢想的事情,而且别人还无法干涉,渐渐地,她沉迷于此难以自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又无处诉说,好朋友要么埋头读书,要么也和她一样上课“溜号”,所以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好在孩子并没有走向“叛逆”的极端,好在她的妈妈也是很有教养的女性,好在亲子关系一直还保持的不错……专家为她做了关于“考试前心理训练”的“催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尤其是作为家长,不要再像以前一样太无微不至,尽量不要打扰孩子的内心,让她充分感受这份独立自主的喜悦。

最值得叙述的一件事是催眠结束后,专家询问孩子在两个小时的咨询治疗中,“溜号”了没有?孩子表示只有那么一小会,也很快就注意力又集中在现场了,当我们都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当场说了一句话:要是连这一小会都没有就更好了。孩子出去后,专家就这一句话进行了重点解读,说两个小时的努力差点就毁在这句话之下,好在这个孩子的“叛逆”心理不重。

为什么要苛求完美呢?生活中这样的行为不都在我们身边天天上演吗?孩子拿着95分的英语测试成绩展示给妈妈看,因为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次高分,孩子满怀被妈妈表扬的期待,而妈妈却不合时宜地说出来这么一句话:咋没考100分呢?孩子灰溜溜地走了。当孩子满怀热情想和你诉说他得到新玩具之后的快乐心情时,你一句“好好学习吧,不要总是想着玩”的劝勉直接毁掉了孩子想和你亲近沟通的所有的热情。好不容易周末陪孩子出去游玩,看到孩子快乐无比时,你总是不忘时时提醒:这下回去能写出一篇作文了吧?几次提醒,孩子再也没有了继续游玩下去的兴致。

孩子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那里边唯独没有功利,没有世故,那里充满了想象、疑惑,有时甚至是幼稚或者是“荒唐”,但是那又有什么呢?我们不都是从那个时期过来的吗?也不见得都会坏到哪儿去吧?何必一天天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疲惫不堪呢?其实有多少事的发生,我们做家长的本身就是“始作俑”者呀!

结束语:教育是提高民智的必由之路。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应该能够感到当下教育对于学生“情感成长”的诸多无奈。这无奈之中,更多的因素来源于对于很多现象连我们成年人都无法正确解读,更加之多少为人父母者每天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成长”,我们无权执拗于“我不懂,我不会,以前我们不就是这样长大的”看似无解的循环。我们今天付诸努力正是为给明天培养有用的“明白人”,这无论是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份贡献。

☆我是赵全慧

婚姻家庭咨询师、我在阳泉

☆我擅长以下领域

夫妻性福关系调适、个人情感、亲子教育

上一篇:青春之歌
下一篇:换个角度看世界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