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成绩下滑——如何面对孩子学习与成长的起伏和波动

其实更准确地说,黄东仪并不是不做作业,她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完成自己的作业。我相信没有哪对父母在此时会对孩子的成绩感到不着急,黄东仪妈妈也是。

老资料网ningbo心理咨询专家 王金立

J是陪同桌一起来的,数学试卷发下,同桌80多,虽然被同学指着:你拉高了班级平均分,却对自己很不满意。可J才60多,刚刚及格,但她笑着说:我都习惯了。于是J安静地听着同桌诉说,讲自己在创新班的压力和辛苦,讲自己对自己没有得到预期回报和师长肯定的失望以及不满,她也哭了。于是在访谈间隔,待同桌情绪平稳后,我把话题转向J,请她也说说。然后让她同桌也非常惊讶的是,我们发现J对自己的学习并没有表现得那么释然和淡定,她比同桌其实有更多的无措和压力。

 

在初中,J说自己算不上拔尖的,但是她初一时用了一学期的时间把自己从班里25提升到了班里前5。她说也许正是这个因素让她最终进了创新班,但她自己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竞赛生,要在学校最精英的班里学习。进来之后,她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创新班,班里的同学都很厉害,而她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在班级末尾。第一次数学考试,班里好多90+,她说自己只有40多,非常非常受挫。所以当自己考到60多时,竟然会觉得还好。可是她又会对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羞愧,她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自己的竞赛老师,对不起妈妈。妈妈是个很爱面子的人,每次考试后都会到群里去打听成绩。一次,考试用了普通班的试卷,她考了80多。虽然知道班里很多同学都在90+,但是因为自己也一直在努力,所以觉得还好,可是妈妈在知道这个成绩后,还是到处问,就连周末回家带几个同学回家吃饭都一定要问同学们都考了多少分,让她觉得很难堪。她说:“我好累啊,我也好想成绩好啊,可是该做的我都做了,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怎么办。”“你并不想让妈妈失望,但是你很希望她能理解你好辛苦”,我努力与她共情,看她哭得更凶。

然后我想起一个女孩儿,她是北大2016级新生,黄东仪。黄东仪是个非常特别的女孩儿,她对世界和生活有广泛的好奇,喜欢探索,喜欢深思。更为特别的是,这个女孩子的思维方式,她喜欢用思维导图,喜欢构建知识网络去联结自己所学的东西,但她很少,也可以说几乎不做作业,从小学到高中。其实更准确地说,黄东仪并不是不做作业,她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完成自己的作业。她注重理解,注重深度思考,但不喜欢机械练习。而她一直学得很好,直到高中。由于学习方式一时无法适应高中阶段(尤其是数学科目)的高难度和高强度,黄东仪的成绩开始滑落,因为数学(有时低于平均分一二十分),她的成绩只能排在中等,要知道她入学成绩可是班里第一名啊。

 

我相信没有哪对父母在此时会对孩子的成绩感到不着急,黄东仪妈妈也是。但特别了不起的是,黄妈妈努力不让自己的焦虑去干扰孩子,她继续给东仪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允许东仪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自己的学习。

东仪考上大学后,黄妈妈在自己的教女心经里也回顾了这段经历:我家宠爱孩子的一个表现,就是尊重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大人尽力帮孩子让她能自己做成。东仪的大学和专业就是她自己选择决定,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祝福的。事实上,东仪18年来众多的选择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也有很多的抓狂。比如上高中后东仪选择读文科,做学渣,热衷社团活动,不做作业不交作业等,一度被称为学校里的奇葩一朵。面对节节败退的成绩和不绝于耳的批评声,我和东爸再三商量,在抓狂和淡定中选择了淡定,心平气和地和东仪聊天,耐心地听孩子解释她令人不解的情绪行为的理由,选择用爱和理解来包容她,认真地表白“爸妈尊重你的选择,但你得自己承担起选择的后果,如你需要,爸妈也愿意同你一起承担。”尹建莉曾说“把信任换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利,而这种权利的下放必将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与责任感。”事实如此,东仪经过近三年的尝试,内心的挣扎与反思,最后获得内心的平静,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认真对待高考并以不俗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

这就是黄东仪妈妈,一个特别的孩子的特别妈妈。身为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信念和教育敏感,一直努力给予着孩子最需要的尊重和支持,帮助孩子一路成就着自己,而不是别人眼里的自己。他们让女儿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她的身后都有父母在支撑,做她有力的后盾,让她获得安全、充蓄力量。而黄东仪也深知这一切,并为此深深感到幸福。

 

想起那时开《幸福课》,有一次留了作业,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幸福,黄东仪这样写道:高一对学校的抵触情绪十分强烈。有一次一星期我都处在压抑和焦虑的状态下。我知道再这样下去,我就要生病了。于是就请假回家。让我感到幸福的应该是妈妈的接纳。我知道我没有一个正常的理由(当时还没生病)。而妈妈也没有教育我:“别人可以的你也可以”。第二天回校,压抑感就暂时消失了。

“爱孩子,就给她真正需要的东西吧。这是我养女儿的做法和最深的体会。”黄东仪妈妈在自己文章的末尾这样说道。

 

爱孩子,就给她真正需要的东西吧。孩子需要什么呢?我想无非是耐心、理解、关爱、支持和尊重。为人父母,我们一定都有自己的缺憾,有自己的担忧和面子,面对孩子成绩的起伏,感受到来自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但真正的父母,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却是懂得放下自我的那些需求,能够超越自我的情绪,愿意用耐心等待孩子成长,用支持和陪伴帮助孩子成就自己的那些父母。

今天,收到一个坏消息。儿子最近学到圆,口算错了很多,老师单独联系我。看着连串的红叉叉,很是扎眼。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对孩子的学习和作业一直都很“放任”,但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开学初,新换了数学老师,对孩子的成绩也很肯定,还让他当了小组长。这又是什么情况,会在这么基础的计算上,出现大面积错误,而且还好奇怪。我理解老师的失望,但是想到孩子,我对他的学习和计算能力有着充分的信心,觉得这背后可能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于是我仔细去分析和计算,尝试着还原他的计算过程,看看这些奇怪的数字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却发现每个奇怪的答案后都是有规律的,那就是R和D的混淆,C和S的混淆。看来是,孩子是把字母的含义搞混了。得出这个答案后,我舒了口气,把我的结果告诉老师,请她在强化孩子相关练习的时候把每个字母都标示一下含义,好熟练反应每个字母代表着什么。这时,老师的反应也感觉像是舒了一口气,班里周一作业只有6个孩子全对,也许跟我的孩子一样,有类似问题的同学还不少呢。 

这件事放下后,我忽然发现在做妈妈上,我又进步了一些!如果当初,他在学钢琴时,我也能如此理智和淡定,会不会他还在坚持学呢?算了,重要的是今后,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和看待问题,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他应该也能好好地长大吧!

 

☆我是王金立

宁波心理咨询师

我擅长以下领域

亲子教育、情绪压力、爱情婚姻家庭等。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