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的需求

咨询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很随和顺从,履行一个好的来访者的义务,潜在的也满足咨询师的期待。然而在满足他人期待的同时,他们很少向别人提出要求。几年前,当时的男友也说我挺好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对他要求不高。

老资料网beijing心理咨询专家 樊瑞娟

原文标题:你为何没有要求?

咨询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很随和顺从,履行一个好的来访者的义务,潜在的也满足咨询师的期待。然而在满足他人期待的同时,他们很少向别人提出要求。

咨询师可能会花更多精力在那些难以对付的来访者身上,而不知不觉的忽略了这个“好”来访者,来访者的不满和愤怒也在暗中滋长。

想到自己多年来也是这样一个不会提要求和需求的人。几年前,当时的男友也说我挺好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对他要求不高。

我还记得自己刚上大学时,一个人提两个大箱子回家,走几步要放下歇几步,却不能够向人求助。还记得自己在心理害怕焦虑,非常需要他人陪伴的情况下,还是一个人去医院,最后往往是同学看不下去主动提出,我陪你去吧。陪同一次便已非常感激,不会要求第二次。

我喜欢凡事亲力亲为,朋友说我挺能扛的。

可是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还是有依赖的需要,倾诉的需要,被支持的需要,怎么办呢?

从高中开始,我生活里的亲密他人就很少,每一段路好像都只有一个人陪伴。这个陪伴对象有的时候也很远,或者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陪伴。现在想想,也只不过是痛苦到不行时的短暂倾诉与支持。

大部分时候,我还是孤独一个人。

是什么,让我们无法发出我们的声音,提出我们的需求,告诉全世界我们的存在?

想起之前在带领团体中,一个成员提到主动向他人提出需求时,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你等待着其他人满足你的需要,他人可以满足,也可以不满足。你完全敞开了自己,等待着别人的发落。

所有人都害怕被拒绝是吗,如果实在不得不拒绝他人,我们都有过拒绝别人的经验,也希望尽量委婉,能够不伤害到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有的时候真的无法满足对方。

理性上明白这一点,在感性上,有的人比另外一些人更难以承受拒绝。当感受到被拒绝,整个自我就要坍塌。何以如此?

最近在看两本书,一本是《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另外一本是《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前一本书主要讲正念在抑郁症治疗中的运用,“被拒绝”绝对是陷入抑郁的有力扳机,因为“被拒绝”往往会激活一系列的负性记忆、情绪、自我评价,让人瞬间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不够好,没价值,陷入一种自贬,羞愧的状态中。

这一系列的负性心理事件从何而来呢?

那是经过千百次的被拒绝,被否定的创伤而形成的固定心理表征,所以,它的出现速度之快,让人毫无抵抗能力。

为了不让自己感受那种伤痛,不向他人提出需求便是自我保护的好办法,然而,却又带来新的痛苦,因与他人隔离而造成的孤独,无法在人际中得到爱与被爱的滋养,活着,便成了一种常常陷入空虚的煎熬。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讲回避型依恋模式,被拒绝的创伤形成的更早,要追溯到早期的母婴互动。

回避型依恋婴儿不在意母亲的离开或者回来,他们显得漠然而无动于衷。表面看似平静,实际上,在分离场景中,他们的心率和安全型依恋的同龄人一样,都是加快的,他们的皮质醇水平(身体主要的压力荷尔蒙)都明显高于安全型婴儿。这些婴儿都认定了自己想要得到安慰和照顾的任何主动表示都毫无用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放弃了要求。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不能够回应婴儿的情绪,特别是负面的,她们会退缩,对婴儿的主动连接请求会拒绝,并且不能给予孩子身体上的适宜接触,这些婴儿尚在襁褓之中就要适应外在的冷酷现实,她们学会了抑制自己的依恋需求,这样就回避了自己被拒绝的可能。而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在情感上过于隔离而在婚姻家庭中出现问题。

那些需要只是被压抑,它们还存在。生命渴望表达、舒展、被看到、被滋养,迟早还是要回来面对那些曾经被拒绝的痛。

就好像我的一个来访者多年来一个人生活的很舒服,自己吃饭逛街,自己看电影,直到有一天一个喜欢他的人出现,给予他理解,陪伴,关爱;然而这份爱有如昙花一现,对方后来离开他去到另一个地方,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抑郁中。

他想回到过去自由自得的生活,然而不可能了,内心第一次品尝到了被爱的滋味,他想抓住。那个昙花一现的人的出现也许只是为了激活他内在对爱与被爱的渴望,告诉他生命除了离群索居,还可以有更好的活法。

然而,愿不愿意面对自己还在于他,他只在我这里做了一次咨询,处理了一下难以忍受的失恋情绪,我知道那背后有更多更深的东西,我还在期待他能够回来。

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因为需求被忽略,被漠视,被拒绝甚至被否定和羞辱。

大人会对孩子说,“多大点屁事,就你事儿多,”完全忽视事情对你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漠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认为那不重要,没关系。这种“不重要,没关系”是对无价值,无能力的防御,认为自己根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不会给你的,你自己也是没有能力的获得的。

多年的疗愈过程中,我会感受到自己一点点的变化,一开始,我也会在心里想,这些小情绪,小感受有那么重要吗,有必要拿出来说明强调吗?

开始谈恋爱时,男友说我为什么对他没有回应,因为我没有学到为什么一定要有回应,何时该有回应,我不知道那些微小琐细的感受同样值得被重视,被满足。

然而生活不就是由这些琐碎的事填充的吗?

前两天我搬家,从大学离家工作已经好多年,这一次,好像是第一次内心比较顺畅的邀请他人来帮忙,尽管以前我也请求别人,但好像是强迫自己去求人,否则自己真的搞不定。但这一次感觉内心放松一点了,他们也很爽快的答应了,尽管在过程中我还是会感到有点过意不去,但是更加坦然了。

多年来,我会对别人对我的帮助,我的重视感到受宠若惊,心怀莫大的感激。然而却很少想过,自己也在很多时候给予对方支持与帮助,我不欠别人的,我的付出一样也具有价值,我同样也值得别人好好对待。

独自一人时,听到自己的要求和需要,去满足它们让自己舒服;与人相处时,提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对方是否愿意满足,人与人的互动由此产生,彼此有了连接,生活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然而,那些“被拒绝,没价值”的痛在暗中涌动,剥夺了人的天赋权利,先看到这些伤痛所在,才可能有新的选择,疗愈之路漫漫,但我想终会找到回家之路。

☆我是樊瑞娟

北京心理咨询师

我擅长以下领域

焦虑、强迫、抑郁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婚恋情感,人际关系,心理创伤,青少年心理问题等。

下一篇:点﹒拨(四)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