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真正的心理康复之我见

想想这个问题挺宏大,而且见仁见智,我就从我自身的感受来写写看。首先,充分的安全感:如果没有安全感,整日活在恐惧忧虑之下,心理不能平静,自然难以称得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一过程之所以需要,我认为是会增加来访者对自己的了解,理解和自我同情。

老资料网beijing心理咨询专家 樊瑞娟

想想这个问题挺宏大,而且见仁见智,我就从我自身的感受来写写看。

先来看看教科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 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计。

3.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表达。

10. 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

以上标准我基本认同,那么我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特别是抑郁焦虑障碍的咨询角度来分析为何是这样10条,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是如何达成的。

首先,充分的安全感:如果没有安全感,整日活在恐惧忧虑之下,心理不能平静,自然难以称得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没有安全感的原因有很多,有物理原因,比如说经历天灾人祸,或者经济破产,这危及到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有家庭成长因素,比如很小时遭到忽视,剥夺,内心深处觉得没有会在乎自己,爱自己,与人交往时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再比如成长中有创伤经历,对他人产生不信任,也会有不安全感,等等。

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来访者被医院诊断为抑郁,咨询中了解到他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小小的他很害怕,在中学阶段又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同学欺负的历史,他从小寄养在叔叔家,被欺负了不敢告诉叔叔,也不能告诉父母,如果被父亲知道,换来的只能是一顿揍。

所以可以想见,这个孩子是多么没有安全感,因为没有安全感,遇事容易恐惧忧虑,从小到大积累了太多负面情绪。

又没有适当的宣泄疏导途径,这位来访者早年时都是压抑自己,靠看小说的方式转移,能够倾诉的人很少,家里人基本上支持不了,这些负面情绪积累的越来越多,终于抑郁的形式爆发出来。

咨询的目标之一,就我所运用的咨询方法而言,是让来访者理解到自己为什么陷入到负面的情绪体验之中,自己经历了些什么,经历的东西会对自己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一过程之所以需要,我认为是会增加来访者对自己的了解,理解和自我同情。

来访者的很多痛苦不仅来自过去,还来自当下对自己的不接纳,无情的批判否定自己,如果能够对自己何以成长为当下这样一个人有更多认识,就可以减少对自己的鞭笞。

所以治疗的结果,就是来访者对自己心理问题成因具有一定把握。

然而问题又来了,很多来访者在第一阶段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是怎么来的,很多时候都是家庭父母造成的,就会开始责怪父母,面对父母时就升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这是正常的。

很多来访者出于“孝文化”,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而自己就要久久的承担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

然而直接对父母发作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在咨询室里,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感受那些曾经压抑的情感,并表达出来,这样之后,内心就不断的加以整合。

表达宣泄只是第一步,之后需要逐步发展出对曾经伤害自己的人的理解和原谅,成长中所形成的种种负面认知也得到调整,变得更加理性和现实,这样之后内心可以达到真正的平静。

这一过程因为每个人的问题程度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同。

种种的负面情绪不可能很快消失,就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情绪调整的技巧和方法,在咨询室外也能运用。

所以,咨询的目标就是来访者有能力觉察,调整自己的情绪,不会被负面情绪淹没。

患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朋友,当情绪来了,就无法做事,严重的还会用自残的方式面对痛苦的情绪,所以,学到调整处理情绪的方式非常重要,常用的有用正念内观的方式将情绪和自我分离,仍然靠意志力去做一些事,在行动中情绪自然而然的会发生变化。

抑郁的人往往难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从小需要被忽视,认为自己的需要不重要;也可能是当有需要时就被大人否定,比如你说饿了,大人说你刚吃过东西怎么会饿,孩子就没有学会相信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长大后不自信;还有的是,当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时,换来的往往是拒绝排斥,为了不让自己受伤,他就把自己的需求压抑下来;最后,为了博得大人的喜欢,孩子学会不表达真实的自己,只表现出大人喜欢的那面,压抑让大人不喜欢的那面。

这些所有正常而合理的需求不得满足,人就难以感到快乐。

在“渡过”公号作者群里,张进老师提到他觉得自信真的很重要。

自信,字面的定义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

我认为很多由后天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的心理患者,从小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自信,怎么讲呢?

在咨询中,这样的来访者很多,他们从小在父母的指责评判批评下长大,似乎怎么做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总能挑出不满意的地方,对孩子鲜少肯定鼓励,这样的孩子即便是学习成绩不错,各方面表现也很好,但内心其实是被恐惧驱动,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得不到别人的接纳,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自己也内化了父母的苛刻要求,对自己诸多评判而不接纳。

自信还和自我价值感有关,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足够好,有价值,就不会太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很多心理患者缺失的往往就是这块。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可爱,没价值,表现在外的就是这个人往往是退缩的,沉默的,和人交往不敢大声说话的,看起来就是畏畏缩缩没有信心。

在抑郁焦虑中,不自信就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事情,这样就更增加了焦虑,比如一些来访者明明很有能力,但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工作,在大城市没有办法生存下去,种种焦虑笼罩着他,限制着他能力的发挥,最后做不好事,让他更没有信心,陷入了恶性循环。

与人交往时担心自己说错话,办错事,怕被拒绝,怕被排斥等等恐惧性信念的来访者,往往采取回避的方法,然而这让他对自己的评价再次降低,更加的不自信。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想第一步是接纳自己的不自信,因为一些来访者很讨厌自己说话脸红,畏畏缩缩的样子,这样在与人交往时就更多关注自己是不是脸红啊,是不是表现不好啊,反而容易忽略他人,显得不自然。

其实很多人自卑,但却没有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反而是那些不接纳自己自卑的人更加痛苦,因为这些人往往对自己有更加完美的要求。接纳之后,才能松口气去着手改变。

改变的路径我认为就是带着痛苦,带着症状去行动,在行动中蜕变原来的负性体验,举例来说,一个来访者一看到要完成的论文就很焦虑,胸闷,头痛。他内心深处的信念就是,我没有办法完成论文,当出现这些躯体症状的时候,他就更加相信自己不能完成。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果他干脆不做,我想他会越来越焦虑,因为他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充满上进心的人!

所以,要带着症状去行动,可以教他一些放松技术,正念技术,让他更能与自己的焦虑相处,同时找到他的不合理信念。

比如,“我一定要做的非常完美,否则就什么也不是。”

让他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所觉察,但是要真正的蜕变这种信念还要有相应的情绪反应做配合。

这就是行动的必要性,当他开始写自己的论文,哪怕过程中还是痛苦,但是渐渐的他发现他可以完成一些,慢慢的,速度有所加快,而且发现即便是他觉得自己完成的一般,但是别人感觉还不错,这样他内心的完美主义信念会有所松动,他对自己的评价会提升,他的焦虑反应会下降。

同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担心别人会拒绝他,讨厌他,否定他,他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关系,咨询师不会拒绝,否定,讨厌他,当他有这样的新体验之后,内心有更多一些力量。

回到生活中后,还需要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当他发现自己并没有遭到别人的拒绝,否定,反而得到了接纳与肯定,这增加了他的好的体验。

那么下次,他就有更多的勇气去尝试,多次反复,一个新的自信快乐的反应体验代替旧的恐惧退缩的反应体验,这个人就完成了某种成长。

所以自信的获得,在我看来就是先接纳自己,然后不停的去行动,用行动来蜕变体验。

当一个人通过咨询更加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表达自我,信心提升之后,他对现实的适应能力就提高了。

还有很多来访者很孤独,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这可能是因为过去曾在人际交往中受创,不相信他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帮助、支持,于是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或者因为特别自卑,在人群中就会自惭形秽,担心别人觉得自己不好,为了逃避这种不舒服焦虑的感受,他总是形单影只。

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时就更难的渡过,当极度绝望时甚至可能酿成悲剧。

有好的社会支持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这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提供帮助的是,如果是缺乏社交能力和技巧的来访者,就提供社交训练。帮助来访者学会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学会表达。对那些有深层创伤的来访者,通过咨访关系来修复的同时,也要鼓励去勇敢尝试行动。

从以上分析来看,读者不难发现其中很多心理咨询的目标,与上文美国心理学家提到的一致。如: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制定贴合现实的目标、能够与现实接触、融入他人与集体,适度表达情绪和需要,这样以来,就说明一个人有了完整的个性。既有独立性,又不失协调性。

而对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的康复,我个人觉得不是那么绝对和完美,就是这个人一点症状都没有了,完全不会焦虑强迫了。

因为这些问题的发生发展往往有性格基础,比如要强,固执,完美主义等等,而性格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心理咨询或其他心理重建,来访者对自己的个性和问题的成因有更多了解,对自己有更多接纳,症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掌握了情绪调节的方法,在情绪来临时不至于被情绪淹没,恢复过来后还可以继续工作和生活,我觉得就挺好了。

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提出,一个正常人就是一个有能力“爱和工作”的人,罹患心理障碍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失爱,生病也许就是提醒我们,我们失去了和自己的联结,和他人的联结。当我们重新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可以工作、娱乐、享受生活的时候,就是离康复不远的时候了吧!

关于我

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灵探索者,自我疗愈者。 喜欢写作,不写宏大的主题,只落笔在生活的点滴。真实记录所见、所思、所感。愿这份真实的相遇收获一份真诚的感动。

☆我是樊瑞娟

北京心理咨询师

我擅长以下领域

焦虑、强迫、抑郁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婚恋情感,人际关系,心理创伤,青少年心理问题等。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