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前世今生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以焦虑和内心冲突为主要体验,患者非常痛苦。强迫症患者的怕是千奇百怪,被称之为症状的“泛化”。目前对强迫症的病因并无统一定论,但达成共识的是从生物心理社会多个维度进行考量。

老资料网beijing心理咨询专家 樊瑞娟

文章原名:你有强迫症吗:强迫症的前世今生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本文略去了强迫症的基本理论知识,比如强迫症的流行病学调查,鉴别诊断、共病、药物治疗等,希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有强迫困扰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方向,具体的强迫症有哪些表现可以参考相关书籍,大致分为十一类,比如有关攻击的强迫,有关性的强迫,有关检查、囤积的强迫等)

笔者认为强迫行为其实是强迫思维的外部表现,比如,内心反复有“担心手很脏”的想法,外部就表现为不断洗手。脑子里总是反复“眼镜有没有歪”这样一个强迫观念,实际表现出来就是不停的拿眼镜下来检查。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以焦虑和内心冲突为主要体验,患者非常痛苦。有人说,强迫症是所有神经症里面痛苦程度最高的,甚至将其称作“精神癌”,这个说法未免让人胆战心惊,甚至失去希望,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强迫症的痛苦和治疗难度。

笔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早年的性格也很内向、敏感,完美主义,因此对强迫症患者朋友的内心痛苦非常感同身受,读研期间还专门做了有关强迫症的论文研究,就是希望能够对这一心理难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一、得了强迫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的来访者会说:“生不如死”!何以这样痛苦?前面说到强迫症以焦虑和内心冲突为主要内心体验,焦虑分两种,一种是强迫的内容本身带来的焦虑,强迫症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变来变去,我认为不外乎内心那个“怕”字幻化而来。

“怕”从何来?在下一部分为什么得强迫症,什么样的人容易得强迫症部分会进一步阐述。

这个怕可以是怕脏,怕脸红,怕别人觉得自己怪,怕得罪人,怕自己伤害别人,怕考试题没有检查充分,怕读书没有理解到所有内容等等。

所以,第一层焦虑就是这个单纯的“怕”,这种恐惧感会让人不舒服。

强迫症患者的怕是千奇百怪,被称之为症状的“泛化”。

我听过一个奇特的症状是担心自己买东西给别人的钱上面的细菌会伤害到别人!

所以,这种“怕”是非理性的,有一种说法我觉得很贴切,强迫症患者内心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而头脑就会抓住这种不安全感而编织出种种担心恐惧的念头,而这些念头是虚幻不实的,仅仅是那种不安全感的投射。

但是强迫患者就是这样和这些幻相苦苦斗争,就像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

第二层焦虑就是对焦虑的焦虑,强迫病友的个性往往比较执着,喜欢钻牛角尖,当内心有痛苦的体验时,往往执着在这种感受上,此时注意力会变得狭窄。

越注意这种感受,这种感受就会被放大及变得敏锐,而最终固着下来。

这种感觉与注意的交互作用被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先生称为精神交互作用。

之所以固着是因为害怕和排斥,而固着之后就容易对这类感受非常敏感,一出现就很害怕,甚至在还没有出现之前就担心会出现,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生怕不舒服的感觉又出现。

比如,还没有和人交往就担心会脸红,还没有开始读书就担心读不懂。这种预期焦虑,也是对焦虑的焦虑又成为新的固着对象,于是这种焦虑和害怕就一层层循环下去,在强迫病友心中一刻也不得安宁。

除此之外,强迫症还以剧烈的内心冲突为特征,这种内心冲突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强迫与反强迫,其实前面提到了,就是产生了担心害怕的感受,但是却不想让自己担心和害怕,打一个常见的比方就是,反复洗手却不想让自己洗,总是担心自己脸红但又觉得没有必要。

另一种内心冲突就是强迫患者的性格常常是完美主义的,凡事希望做出一个最优的选择,但这是不可能的。

比如我见过一个来访者给我讲一个例子就是他有一次腿骨折了,到了医院,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打石膏,一个戴支具。打石膏便宜而且费用可以报销,支具贵但是方便轻巧,可以拆下来。

这位患者一开始想打石膏,因为觉得便宜,他都开好了费用清单,进了石膏室准备打,医生告诉他打了石膏就不能碰水,他开始犹豫,觉得一个月没法洗澡无法忍受,然后放弃打石膏,去了支具室,可是做支具的工作人员好心告诉他,其实这和石膏也差不多,戴了支具也是不希望你老拆的,况且如果拆下来,自己可能戴不好。

这下他心里又犯了嘀咕,如果一样的话干嘛要多花那么多钱呢,况且万一自己戴不好怎么办。

强迫患者脑子里总有一个万一,细小的可能都会放大,觉得不放心。于是,他又纠结了,拖着受伤的腿回到了医生那里,问医生如果带支具是不是拆下来不好戴,医生说不是不好带,而是你总拆就会没效果。

他一听,又开始纠结,原来不是不好戴啊,那还是支具方便!可是这一个念头刚落,下一个念头又起来了:还是支具贵,石膏便宜啊!

哎!强迫患者就被内心的纠结斗争折磨的痛苦不堪,那个人后来站在那里犹豫了半小时,支具室,石膏室来回跑了好几趟。

医生看着他都觉得好笑,怎么还站在这里,不是都给你开好单子打石膏了吗?看到了吧,强迫患者如果不说,表面上看起来无异于常人,别人也难以理解他,这么点小事纠结什么,但是,他们就是要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否则心里就不踏实。

严重的强迫患者整日里陷入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不能自拔,内心充满焦虑恐惧,根本无法关注外在的人与事,影响到他的人际功能,工作效率,这又增加了新的焦虑来源,强迫症常常伴发抑郁,这也是自然而然可以理解的。

这就是可怜的强迫症患者,一群将生命能量内耗,自己和自己斗争的人。

二、为什么会得强迫症,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强迫呢?

目前对强迫症的病因并无统一定论,但达成共识的是从生物心理社会多个维度进行考量。

我想先从各家理论开始梳理,之后会从临床个案的观察来分析。

首先,从森田疗法说起,森田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神经质症(包括强迫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等)比较有效的方法。

创始人森田正马认为,具有疑病素质的人容易患神经质症,疑病素质就是指一种人格方面异常或强烈倾向性,表现为谨小慎微、追求完美、敏感多疑、做事按部就班等特点。

他认为疑病性素质基调是神经质发生的基础,具有这种素质的人对自己的身心过分担心,在某些情况下,把任何人都常有的感受、情绪、想法过分的认为是病态,并对之倾注、苦恼,实际上什么病也没有,却主观上渐渐的构成病,也就是说自然的生理心理现象都人为地认为是病态,并将注意力集中于此种感觉上,使此感觉更加敏感,进一步导致注意力的更加集中。

森田正马本人就是神经质症患者,他从个人经历及大量的临床个案中提炼创造了森田疗法。

我认为森田正马先生从现象角度,将具有类似特点的人归纳起来,称之为疑病素质。

但是疑病素质哪里拿来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我的个人实践经验中可以做出解释。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分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及青春期。

其中1-3岁肛欲期是形成自主性和道德良知的阶段,这一时期,孩子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要求。

如果父母管教训练过于严格,孩子的自主意志受到打压,容易形成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的人格特征,认知上容易用应该,必须来要求自己,比较固执,刻板,看待事物容易评判,用好、坏,是、非的眼光去看。

这个和强迫症患者容易评判执着的性格特征是相符的。

除了以上理论从生物心理角度做了一些解释,实践中还发现强迫症患者的成长经历中有一些共性。

1. 家庭教养方式

我认为不仅仅是在肛欲期,在整个早年的教养中,如果父母教育过于严格,而且在方法上常常批评,挑剔,指责甚至体罚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犯错,胆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不安全的性格特征。

除了过于严格,在实践中我发现过于溺爱也是强迫症患者的温床,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干,担心孩子这也干不好,那也干不好,这无疑在暗示孩子是不行的,无能的,这样的孩子在面临新事物时,往往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尝试。

父母的过度溺爱和包办实际上是处理自己内心担心和恐惧的方法,这种恐惧已经潜移默化的投射到孩子的内心,形成了“怕”的来源。大部分情况下,过于严格和过于溺爱往往是交织的。

案例:小A,一个初中女生,有强迫检查,强迫回读的症状,考试时常常最后一个交卷,务必要检查到最后一刻才放心,看书总担心自己没有看明白每一个字,所以要反复看好多遍,但是又不想让自己这样,焦虑冲突,非常痛苦。

深入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她的爸爸是一个做事小心挑剔的人,不允许孩子犯错,比如,打破一个碗就是说她半天,最后干脆说以后你不要再拿碗洗碗了。平时要求规矩也比较多,比如一定要把某个东西放在某个位置,如果没有放对就会数落半天,教育中有很多“应该和必须”,孩子的性格就比较固执刻板。

而她妈妈呢,更是一个固执急躁的人,根本不给女儿学习家务的机会,都一手包办了,生怕女儿做的不好,不合心意。女儿学习很用功,父母想让女儿有更多时间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孩子自我中心的性格。

这个就是过于挑剔严格和过度溺爱结合的典型例子。

2. 父母的榜样示范及家庭氛围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安全感缺乏的人,觉得世界是危险的,坏人多过好人,那么他们在待人处事上就会表现的防御,胆小。

比如,一位妈妈从小就教育孩子出门不要带包,怕有人抢劫,哪怕这个孩子已经很大了,还是不放心,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会树立一个观念,世界是危险的,周围的陌生人很可能要伤害我,这个“怕”字从小就根植于心了。

夫妻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甚至打架,父母没有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成长空间,孩子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常常处于不安的状态,不仅如此,幼小的孩子常常会为父母的问题承担责任,认为自己不够好,形成自卑内疚的人格特点,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很不利。

这样的案例真是数不胜数,有句话说夫妻关系和谐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问题家庭往往造就问题孩子,不仅是强迫症,还可能是其他种种问题。

但是,父母也是自身成长经历的受害者,控诉父母无法解决问题(虽然正视所受伤害是疗愈的一个阶段),只希望对父母的家庭教育,心理教育能够更多普及,让更多孩子在正确的指导下健康成长。

3.童年心理创伤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即便是一个人的心理发育很好,顺利的度过了口欲期,肛欲期,建立了对人安全感信任感,但是一次大的创伤就可能毁掉之前的全部功劳。

案例:小B,有严重的强迫观念,简单说,就是头脑中有各种各样的“怕”,极度的完美主义,对人不信任,觉得别人要伤害自己。

他的父亲是一个难以控制自己愤怒情绪的人,他还在上中学时,一次和父亲的冲突中,父亲用手掐住了他的脖子,差点窒息,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太可怕了,最亲近和信任的人要杀死自己,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人可以信任。

从此以后,这个孩子陷入抑郁、焦虑和强迫的泥潭中。

4. 性的压抑及对自我的不接纳

有研究表明,本病通常在青少年发病,城乡的患病率相近。

约10%的病人起病于10-15岁,75%的患者发病于30岁以前。

10-15岁,正值青春期,正是一个孩子性发育的高峰,面对自己性欲望及性行为,如果有正确的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可以顺利度过,然而强迫患者面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常常是不接纳的,这就加剧了思想的矛盾冲突。

性欲望本身是一种强烈的能量,如果压抑不让其释放,这种能量就会通过其他途径表达,而症状往往是其替代。

案例:小C,27岁,来咨询时因为种种躯体不适,总是担心身体这里不好,那里不好,非常敏感身体的变化,慢慢的,他开始吐露自己有一个强迫观念是,非常担心别人知道自己是因为自慰才出现种种身体不适的。

他本人从中学开始有自慰行为,在学校里,他学习好,受老师喜欢,他非常不能接受自己自慰,觉得自己真是表里不一,在学校里看着一副正派的样子,私下里却做着如此肮脏的事。

他一面压抑自己的欲望,一面又控制不住,事后却自责不已。觉得自己意志力薄弱,不是个好女孩。

对性的渴望是人类很正常的欲望,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寻常,很多强迫患者对此无法接纳,他们大部分成长于信息封闭的家庭,在咨询中发现,他们的父母很多对性也有羞耻的态度,比如看到孩子发育后的一个眼神,一个莫名的笑容,就会在孩子心理投下暗示:性是不好的东西。

学校也缺乏相关的教育,本身的个性又很内向,不与人交流这些问题,那些压抑冲突就在心理反复出现,成为他们一个巨大的心理包袱,也成为强迫症爆发的前兆和温床。

在实践中发现,强迫患者往往是一群对自己不接纳的人,性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被父母好好接纳过,他们也学会了用挑剔,指责的态度面对自己,他们内心渴望更加强大自信,甚至是一个完美的人,而现实中他们往往胆小,敏感,自卑。他们不接受现实的自己,还打压现实的自己,当表现的和理想中的自己有差距时,就指责,后悔,抱怨自己。

比如,内向的人与人交往会出现脸红不自然的表现,这本来很正常,但是,强迫患者觉得自己不应该脸红,这样显得很不自信和洒脱,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这就把正常的变成了不正常,最终固定为症状。

缺乏安全感,不一定会发展为强迫症,只要他对自己是接纳的,胆小就胆小,自卑就自卑,只有对自己的不接纳,存在强迫与反强迫的冲突,才会发展为强迫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强迫症的发病原因既有生物因素,即先天的敏感细腻,更多的是后天家庭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了患者不安全的人格基础,幻化出复杂多变的症状表现。

三、得了强迫症怎么办?

如前所述,强迫患者的痛苦有几重,一是单纯的“怕”,二是对焦虑的焦虑,三是强迫与反强迫,四是完美主义引起的内心冲突。

其中一和四是由于不安全的个性所致,为什么说完美主义也是由不安全感引起的呢,一个来访者说的话可以说明这点,她说她之所以要做到尽善尽美就是不希望别人挑她的错,不希望别人说她不好,显然,她内化了很严苛的客体,如果不做到完美,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完美主义是保护自己的手段。

二和三是不接纳症状,不接纳自己所致。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接纳症状,前面说过,强迫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内心体验,要接纳谈何容易,然而不接纳就会让痛苦加倍,本来第一层那个单纯的“怕”就让人烦恼了,再加上第二层,第三层就会让烦恼变得更复杂,有的时候甚至患者都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了,就是很难受。

无论是哪种感受,哪种痛苦,首先接纳下来,让它慢慢平静。就像一池水,你投一颗石子下去,水面起了涟漪,那么想让池水恢复平静是继续向水里投石子呢,还是什么也不动。

强迫患者就像惊弓之鸟,内心稍有风吹草动,即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就马上反扑,结果搅得内心不得安宁。

要做到接纳,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对症状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更多的了解,不至于症状一出现就慌了手脚,还有对症状更有觉知,培养觉知能力。

有时候强迫思维很像是一个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比如说前面举例说的打石膏还是打肢具的问题,但是想来想去没有结果,反而让自己更焦虑混乱,如何区分强迫思维和正常的思考也需要在治疗中甄别。

说接纳很难,难就难在强迫症引起的是非常不安、焦虑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常常能强大到摧毁人的意志,让人无法行动。

比如一个来访者担心自己和人交往没话说,担心别人觉得自己奇怪,担心自己永远这样,不仅焦虑而且抑郁,更难以迈开行动的步伐。关于情绪,森田疗法有很多说明,主要就是情绪是流动变化的,不去执着它,就会慢慢平复,神经质患者不能被情绪牵着走,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森田提出的是忍受情绪,而新近的正念(mindfulness)提出观照情绪,不评判,接纳。

比忍受向前一步,少一分煎熬,多一分面对。笔者也认为正念训练对强迫患者,抑郁患者处理情绪是很有帮助的。

行动,笔者认为是强迫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跨越的一步,因为正常人都是少想多做,想与做的比例可能是各50%,或者做的比例更高,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感悟,提升能力和自信。

而强迫患者把大量精力耗在想上面,对于行动充满顾虑,他们本身的个性常常是胆小、自卑、脆弱的,那么就无法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和提高,理想之我和现实之我始终存在差距,他们也只能自怨自艾了。

经历的丰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就能够提升自信,不知不觉的修复着自小缺乏的安全感,感到自己更有能力应对生活和工作。

而胆小,脆弱,完美主义的人格特点也在不断行动中得到陶冶和改变,神经症的康复一定是一个人的性格蜕变,再成长的过程,往往在行动中不知不觉的发生。

还有一些强迫症更为复杂,可能和童年被遗弃,被虐待侵害的心理创伤有关,患者往往还有抑郁症状,这时采用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治疗会有帮助。

至于性的压抑问题,常常也是需要处理的一个议题,不过不是很难,需要咨询师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来访者也会受到感染。

以上只是笔者对强迫治疗的一些思考和思路总结,具体治疗过程还有很多细节,每个来访者也不一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选用最适合的心理咨询理论及方法。

强迫症的治疗不能一蹴而就,其实任何心理治疗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共同努力。

关于我: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灵探索者,自我疗愈者。 喜欢写作,不写宏大的主题,只落笔在生活的点滴。真实记录所见、所思、所感。愿这份真实的相遇收获一份真诚的感动。

☆我是樊瑞娟

北京心理咨询师

我擅长以下领域

焦虑、强迫、抑郁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婚恋情感,人际关系,心理创伤,青少年心理问题等。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