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幽默励志小故事大全

此时,余华还遇到了同班同学陈虹,初次见面,她留着一头乌黑长发,说不出的美,一下子就击中了余华的心。通过聊天,余华知道陈红不仅会写诗,同时还是一个编剧,心生爱慕。陈红也非常赏识余华,她认为,余华是个有才华的人,将来肯定会有所作为。凭借这部小说,余华荣获了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这是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

余华的幽默励志小故事大全

篇一:

高光时刻与至暗时刻

人生,就是高光时刻穿插着至暗时刻。

1987年,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余华北上进修,在鲁迅文学院,他结交到了一生挚友,也遇到了今世至爱。

在鲁迅文学院读书期间,余华遇到了一群有着相同文学梦的同学,刘毅然、苏童,莫言……

巧的是,他和莫言同住一个宿舍。两人同窗写作,惺惺相惜,床只隔着一米的距离,笔在纸上写字的沙沙声,彼此间听得清清楚楚。

此时,余华还遇到了同班同学陈虹,初次见面,她留着一头乌黑长发,说不出的美,一下子就击中了余华的心。

通过聊天,余华知道陈红不仅会写诗,同时还是一个编剧,心生爱慕。陈红也非常赏识余华,她认为,余华是个有才华的人,将来肯定会有所作为。两人相同的兴趣爱好,让两颗心越走越近,成了知己。

在好友和红颜知己的陪伴下,1991年,余华发表了自己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凭借这部小说,余华荣获了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这是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

这时的余华,开始有了点名气。但为了走得更远,他索性辞职搬到了北京居住。

在北京的日子,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工作,身上没什么钱,余华只能租了一个仅有9平米的地下室,日子过得极为穷酸落魄。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写起连续剧剧本,不管什么类型,他都写,连续写了两年之久。

看到余华这番光景,陈虹非但没有嫌弃,还跑过来照顾起了余华的饮食起居。她始终坚信,有一天,余华会一鸣惊人,成为文学大师。

再后来,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结了婚,一起挤在那间只有9平米的地下室里。

有了陈虹的陪伴与照顾,余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创作上,一心一意的写小说。

再好的作家也会有文思枯竭之时,毫无灵感写不出来时,余华脾气变得很暴躁,陈红就在一旁耐心安慰。

有一次,余华偶然间听到了一首美国的乡村民谣《老黑奴》,歌声中那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余华。他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写一部中国农民的小说呢?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小说的创作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写着写着,写到一万字的时候,余华就发现自己写不下去了,他开始焦虑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甚至大喊起来。

陈红看到后,走过去看了他写的稿子,安抚他并提了建议:“既然第三人称写不下去,那不如试试第一人称?这样读起来可能代入感会好些。”

经陈虹这么一提点,余华意识到了,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试过第一人称写作。

于是,他改用第一人称,推翻全稿重写。在写的过程中,余华几乎是一边哭一边写的,他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时隔一年,这部小说《活着》终于完结。

《活着》一面世,一时间四下轰动,迅速占领全国各大书店,并且一举拿下了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第三届世界文学“冰心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至此,余华一战成名,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坛地位。

自古成名者,有鲜花也有骂声。

爱余华者,夸他以笔代刀,刻尽人间苦难,堪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批评余华者,先说他写书太慢,用时少则五年,长则十年,最新问世的《文城》更是花了21年[renwugushi.com]。

再批他写作文风大变,不如从前。

的确,他写书是慢,但却慢出了一部部精品。

他文风大变,是因为顺应时代脚步,一直在探索进步。

被人嘲讽成不了事,但却用数年坚持,写出一部部神作反击。

他研究了大半辈子小说,写了大半辈子,如今仍在写。

余华是在告诉我们,人这辈子,要坚守本心,不被打击消沉,不为掌声迷失。总有一天,会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

人这一生,将一件事坚持到底,做到极致,就很酷。你们觉得呢?

篇二:

他说:“幽默一下也不行?”

余华来北师大有个前缘,和莫言一样,他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入了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作家研究生班。当时是著名教育家、北师大的老一代学者童庆炳先生在主持这个事儿。童老师那会儿喜欢这些人,便把他们都收入了自己名下。我曾问莫言,你的导师是谁,他说童老师;我问余华,你导师是谁,他说童老师;我问迟子建、刘震云,他们都说童老师。于是我便暗暗佩服,老爷子就是厉害,何以有这样的远见,把这些没办法教的人都一股脑地收进了北师大,收进了自己的帐中。

但余华原先不肯承认他出身北师大,还在会上大声嚷嚷自己是“野鸡班”的,我便制止他说,你自己“谦虚”不要紧,可别代别人也谦虚了。他又说,“我的硕士论文都是童老师帮我写的。”童老师那时还健在,马上严肃地说,“可不是这么回事,我只是提了点修改意见而已。”

后来吃饭的时候,我捅了他一下,说,你以后在公开场合,可不能再说这种话,这可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事儿,会让人家抓辫子的。他便说,幽默一下也不行?在别处我还说我是初中毕业呢。我说,你那是要把自己传奇化嘛。

他两杯酒下肚,脸就会红得像关公似的,声音比谁都大,话也就比谁都多。

学生们都喜欢听他“拔牙”的故事,以前他有时会讲一下,教室里会哄堂大笑。但这些年很少有人再说了,自从他的《兄弟》中出现了一个叫做“余拔牙”的人物,反而没有人再提了。直到前不久,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上映,不知道这节故事的年轻人,才搞明白了,他们喜欢的余华老师,原来还干过这行当。

当然,他们更喜欢的是,余华老师在屏幕上,一个标准的“脱口秀”演员的样子,口才真是太好了。

篇三:

我走上写作道路是因为懒

余华,1960年出生于渐江杭州,后来随父母回到家乡海盐县生活,国家恢复高考后,他去参加高考,落榜了。

第二年再接再厉,又落榜了。

连续的打击让余华倍感失落,在父母的安排下,余华就到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

卫生院的老师傅没上过医学院,不知道怎么教人,再加上岁数大了,图省事,给他作了一次示范后,就让他直接上岗了。从那以后,师傅负责开方子、看报纸,他就负责拔牙。

那时候来卫生所看牙的病人,十有八九都是因为牙齿松动要拔牙,这项工作也没技术含量,做得多了也就熟练了,时间长了,只要有人来看牙,余华操着钳子就上了。

在太平间睡午觉,全家都没有阑尾的余华,竟是被写作耽误的段子手

就这样每天看别人的嘴巴,然后拔牙,余华心理开始不平衡了——这世上有这么多美好的风景,我为什么只能看别人张开的嘴巴?

这个忧伤的小青年透过卫生院的窗户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他发现对面文化馆里的人天天都是在街上东晃晃、西瞅瞅,自己都上班大半天了,他们还没人去,就是去了每天啥事也不干,心里就想着:这世上还有这么好的工作?

在太平间睡午觉,全家都没有阑尾的余华,竟是被写作耽误的段子手

余华动了小心思,拉住文化馆的人就问:“怎么能去你们那儿上班?”

人家跟他说:“想进文化馆,要么会写作,要么会绘画和谱曲。”

余华权衡了一下,觉得写作比较简单。

可是不会写怎么办?

现学呀!

拿出一本《人民文学》杂志,翻了两页,看哪个地方用逗号,哪个地方用句号,觉得差不多了,那就开始干吧!

那时候的牙医工资不像现在这么高,当然写小说的收入也是杯水车薪。

可是用余华的话说:同样是穷光蛋,一个受累,一个清闲,我为什么不做个开心自由的穷光蛋呢?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