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的励志故事精选3篇
篇一:
看《毛泽东选集》着迷的学生
童年一结束,学生时代随之而来。
文革十年,是一个没有书籍的年代,文革之前所有出版的文学作品都被尽数销毁,只留下鲁迅的作品。
在余华即将升上初中的一个暑假,“文革”中关门的县图书馆重新开张,余华的父亲给余华哥俩办了张借书证。
图书馆里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些革命与反革命斗争题材,十分无趣。但其中一两本故事书,余华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但由于后来借书证被没收,没书可看,可急坏了余华。他开始四处搜寻书。余华发现,父母房间的书架上有书,但除了医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就是《毛泽东选集》。
两者他都不感兴趣,但在搜寻了一番之后,余华败下阵来,只能选择看起了《毛泽东选集》。
但这么一看,余华就发现了新大陆。《毛泽东选集》里面的注解格外好看,有故事、事件、人物,还有各种各样历史人物的介绍,让余华一下子着了迷,每天捧着《毛泽东选集》看得津津有味。
高中时期,余华开始看起一些小说,那是文革初期被偷偷被人保存下来的书。经过很多人的手,书缺页少码,一个故事,莫名其妙的没有开头,也不知道结尾。没有开头还可以接受,但没有结尾的故事,余华万万忍受不了。
怎么办呢?一切靠自己。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余华就开始自己编故事的结尾,编一个觉得不满意,再接着第二个,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此时练就的编故事能力,竟助推了未来的路。
篇二:
“作品不烂尾”
乍一听到烂尾两个字,不少人肯定会大吃一惊吧。难道余华老师跨界了,弃文从商,转战房地产领域了?
其实是虚惊一场。
余华励志要做不烂尾的作家,这其实是来源于小时候的一个生活趣事。
小时候呢,因为淘气经常会犯错误,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然后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装病。
有一次呢,不小心犯错了,之后就装病说肚子疼,然后当外科大夫的父亲就问,说是具体哪里疼?
因为小时候也不知道身体的具体部位,就被按到哪里说哪里疼。当父亲问是不是阑尾疼?他说是,但是小时候也不知道阑尾是在哪儿,当父亲按着胸口说是不是这里疼的时候,他就说是[renwugushi.com]。然后就这样被架到了手术台,从此就没有了阑尾。
这个余华不烂尾的梗就这样在文学界广为流传了。
篇三:
溪镇人把孩子叫做小人
“文城在哪里?”
“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这是小说《文城》中小美和阿强的对话。实际上,“文城”是阿强随口说出的一个虚构的地名,却成为了日后林祥福带着女儿林百家上下求索的地方。林祥福在南下寻找“文城”途中听船家说起过一个叫“溪镇”的地方。林祥福问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船家说,是一个出门就遇水,抬脚得用船的地方。这样的地理风貌,固然是江南水乡的特色一种,不足为奇,但是林祥福记得阿强也曾这样形容过自己的家乡。“文城”和“溪镇”就此产生了隐秘的关联。而让林祥福愈加觉得“文城”就是“溪镇”、“溪镇”就是“文城”是一句方言,这一句方言叫“小人”,“溪镇人把孩子叫做小人”。
跳出小说,如果再将场景拉至现实世界,讲述《文城》这个故事的小说家余华,何以脑海中蹦出这样的段落?“小人”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作为海盐读者的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何止于溪镇,在方言中,我们海盐也把孩子叫做小人,而余华在创作过程中也念着家乡海盐。
海盐属嘉兴下辖县,是杭州湾北岸的一个滨海古城,有着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余华出生于1960年,在海盐生活了三十年左右,这段成长经历深远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2020年10月11日,余华回到海盐,我奉上拙作《余华与海盐》。余华翻到其中《余华作品中的海盐地名概览》一文时问:“我写过‘千亩荡’这个地名吗?”我说:“是的。当年您的短篇小说《死亡叙述》写到了。”余华说:“我刚刚写完的长篇小说,开篇第一句话是万亩荡。”我问:“新作名字叫什么?”余华说:“《南方往事》。”这部《南方往事》就是后来更名为《文城》的余华的新长篇。《文城》第一句便是“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
《文城》中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地名“齐家村”。陈永良一家从溪镇迁往齐家村生活,在齐家村购置了一栋砖瓦房子,并分到了林祥福在齐家村的两百多亩田地。“齐家”这个地名在现实世界中,今属海盐县沈荡镇境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华在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期间,常下乡采风,就曾到访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