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家长护学岗”争议:让学校的归学校,家长的归家长

近日,一起“家校争议”引发关注。媒体报道,长沙一位家长在红网《问政湖南》栏目发文投诉,称中小学“护学岗轮值”在执行中偏离自愿原则,沦为“强制或半强制摊派”,引发舆论关注。长沙市教育局回应,明确要求各级学校规范护学岗工作,严守家长自愿参与的底线。

护学岗,是在上下学高峰期在学校门口设置的岗位,初衷是维护交通秩序,保障学生安全,除了学校老师和工作人员之外,很多学校的护学岗也有学生家长参与。官方的要求是家长自愿参加,但有些学校如果学生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就有可能沦为摊派。这种摊派会增加家长负担,也让家长担心,不参加会影响孩子待遇。

事实上,类似“家校矛盾”在往年并不鲜见,2025年开学季更是屡屡爆出类似争议。9月,杭州萧山有家长爆料称,开学之际收到教师通知,“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来做”,这种半强制性的卫生摊派任务让不少网友感叹“小时候自己打扫卫生,长大了帮孩子打扫”;山东龙口实验小学组织家长集体宣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口号也引发热议。而诸如“连开三天家长会”“家长帮教师批改作业”“家委会沦为教师白手套”“家长群转嫁负担”的新闻也总有出现。

家长与学校之间应该如何分工?各自的权责边界如何?这可能是当前所有“家校矛盾”的争议里亟待回答的问题。纵观这些“家校矛盾”,往往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边界出了问题:无论是校服采购、校园卫生、安全保障等非教学事务,还是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等教学事务,家长都承担了过多的负担,甚至不乏“强制或半强制摊派”;与此同时,教师也存在非教学负担过重,乃至于将教学与非教学负担转嫁到家长头上的情况。一言以蔽之,家校之间的权责出现了不对等。

以此次引发争议的“护学岗轮值”而言,这是一个可以拆解为“责任有多大”“责任如何分配”的问题。通常而言,孩子在学校的安全保障自然应当由学校来负责,但不能变成校方的“无限责任”。长期以来,学校在校园伤害事件里需要承担近乎“无限责任”的重担,司法上也往往要求校方“赔钱免灾”而给予家长一定的补偿(并非赔偿),这不仅不公平合理,还会带来多重的负面效应:校方为了追求“绝对安全”而对学生束手束脚,乃至于“课间十分钟消失”;又或者,将安全责任转嫁给家长的“护学岗”。

因此,此次“护学岗轮值”的争议背后,首先应当解决的就是学校安全责任过大的问题,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划分安全权责,至少不能让“小孩上下学期间”的安全责任也由学校来负,否则的话难免会出现2023年某地一小学“要求所有学生戴头盔上下学”的奇葩规定,又或者是类似此次事件里“强制或半强制摊派”的做法,让家长不得不比照“无限责任”的标准,也在自身责任范围之外负起责任。

其次,家长应当负上多大的安全责任?上下学路上的责任当然应该由家长来负,由家长来负责“护学岗轮值”也并非一项不可以推行的制度,但重点是此次家长在投诉书里点出的“自愿原则”。家长当然是孩子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比“强制或半强制摊派”会更公平合理。比如说,效仿近邻日本的“家长教师协会”(PTA),让家长自行组织家委会这样的组织,自行组织巡逻、护学岗等志愿服务活动,并与地方政府、当地社区紧密配合,结合社会力量、运用技术手段保障孩子安全。

此次“护学岗轮值”投诉事件之后,外界也有不少声音表示应“执行优化与专业补位”,以招募社会工作者,或是以技术手段来提升护学效率,这不仅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参与,还需要社会力量参与。而无论是哪种解决办法,都应该秉持自愿原则与权责对等原则,让学校的归学校,让家长的归家长,避免权责失衡,也就是成都市教育局开学倡议里“学校负责学习,家庭负责陪伴”的愿景。

王兢

责编 辛省志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