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好多人兜里没有1万块,却觉得100万是小钱

我刚进入公关公司的时候,有个同龄的男生经常请我们喝下午茶,偶尔出去吃饭也是抢着买单。

他花钱大手大脚,穿着轻奢潮牌,用着最新款的手机,我们刚开始都以为他是个富二代。

熟悉了之后他经常夸夸其谈,一会儿说要买房一会儿说要买车。

某天他在群里分享了几款均价四五十万的车让我们推荐,没过几天他就提了其中一辆。我们还在背后赞叹有钱人买车就像买菜一样。

直到有一次他问我们借钱还信用卡,我们才知道他不是富二代,那辆车也是按揭的。

我们惊诧于他提前消费的胆量,他却不以为然,说那些消费都可以分期,利息也不高,又不是还不起,先享受了再说。

后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背着LV穿着范思哲开五十万车的男生,对着手机上好几个借贷软件叹气,重复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

01

为什么想起这件事呢?

因为前两天,我在知乎上刷到一个很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好多人兜里没有1万块,却觉得100万是小钱?

现在许多人对自身财富状况的认知,与实际水平严重脱节。

银行卡余额不足四位数,却能在社交平台评论:年入百万不算有钱人啊。

房租要靠花呗周转,看到别人买老破小的时候一脸不屑。

月薪刚三千,看到价值上万的手机也能毫不犹豫地下单。

我某次在夜市买馄饨,前面排了两个年轻小伙子,对话特别有意思。

“上个月工资到账,交了下个季度的房租,还了花呗白条,现在还剩一千多。”

另一个戴黑框眼镜的边扫码边说,“你说我这辈子能攒够一百万吗?”“一百万?都不够我老家县城全款买套房。”

收银员大姐操着正儿八经的东北口音喊了一嗓子:“俩小伙子先把这顿23块的夜宵钱A清楚吧。”

这才是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现状——人们左手刷着短视频里人均法拉利的“炸街”场面,右手算着满30减12的外卖膨胀券,上一秒还觉得年薪百万也不过如此,下一秒就要为水费电费发愁。

每天睁眼看到的是年轻博主分享的“25岁靠自己全款买房”的励志故事,小红书刚毕业的小姑娘晒爱马仕配货攻略,知乎上“年薪百万是否只是刚刚脱贫”的凡尔赛讨论。

在这种信息的狂轰滥炸之下,一百万仿佛成了大富翁游戏里的虚拟金币,谁还能想起自己银行卡里被六位数密码保护的四位数余额的尴尬。

心理学上有个“可得性启发”效应,即人们会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当屏幕上充斥着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财富故事时,100万就被极大地稀释了。

大脑在反复刺激下,错误地将这种“屏幕上的丰饶”当成了社会的普遍现实。

但生活总会用最疼的方式让人清醒。

02

最近几年,朋友圈里“中产滑落”的消息不绝于耳。

故事的内核都是相似的,风光体面的中产,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硬上杠杆买车买房。

结果碰上经济周期转型,资产急速跳水,收入大幅锐减,不得不断供以维持生活。

在高预期面前,很多人开始花钱不眨眼,虽然账面上的钱不少,实际上却没存下多少。

这种靠透支预期维持的鲜亮生活,背后其实危机四伏。

我身边就有个真实的案例。

张薇在一家私企做财务,坐标深圳,老公在一家贸易公司奋斗多年后,也坐上了高管的位置,年薪百万。

夫妻俩于是商量让张薇辞了工作,在家全职照顾孩子。

仗着收入高,一家人花钱越发大手大脚,吃穿用度开始追求排场,逢年过节还经常出国旅游。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时,两人合计买一套学区房,就和朋友借了150W,又贷款200W付了个首付。

结果刚买完房子,丈夫在互联网行业裁员潮中失业,家庭月收入瞬间腰斩。

求职市场冰冻,丈夫找了半年工作未果。巨大的压力之下,他们无奈选择断供。

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就从年入百万,有车有房的中产精英,沦落到负债缠身的境地。

今年能收入一百万,明年或许就能收入两百万,三百万……这样算起来四五百万的债务似乎没那么可怕。

这种“未来折现”的心态,让他们高估了赚钱的速度,低估了现实的风险。

但正如百度前总裁陆奇说的:“人生不是线性的,不要以为一班车就能把现在的你,带到你所期望的位置。”

对“小钱”麻木,对“大钱”盲信,将生活过成一场豪赌,只会做空原本拥有的一切。

真正能为一个人兜底的,从来不是幻想中的几百万,而是能稳定支取的那现实的一万块。

因为随时能掏出的这笔钱,能救一场急病,能垫付一个月房租,能让生活不至于彻底塌陷。

钱的意义不是让人幻想自己“快到彼岸”,而是让人在风雨来临时,有伞、有船、有退路。

03

前几天苹果发布新品,铺天盖地的营销新闻席卷而来,匆匆看一眼,最高价格需要1.7万。

本以为很多人会望而却步,转眼间却在朋友圈看到了许多晒单。

对于有一定购买力的人来说尚可以理解,但那些月薪四五千的人也趋之若鹜,宁愿背上分期贷也要硬上的行为,让我不禁对盛行的消费主义感到警惕。

一万块能买多少东西?很多人其实没有概念,我做个简单的换算。

按照一天50的餐标,1万块钱差不多就是一个小家庭半年的菜钱了,足够解决一家人半年的吃饭问题。

三线城市租一套小三房的房子可能还不到2000块钱,1万块钱可以支付大概快5个月的房租。

当然,说这些不是鼓励大家不消费,而是提醒你做一次“认知降噪”。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2023》中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 33036 元。

保守估算,在2023年有一半的中国居民存款还不足2.8万。

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一夜暴富,年入百万的神话。可真相却是绝大多数人工资五六千,扣掉房租、水电、吃饭、通勤,月底余额四位数都困难。

对于那些觉得一百万是小钱的人,我建议你多去菜市场感受柴米油盐的价格,去和不同行业的朋友聊聊他们的收支,重新建立对金钱的实感。

不要活在虚幻中把“稀缺”当“常态”,最终沦为“精神富翁,现实穷光蛋”。

不要被消费主义洗脑,把花钱挥霍等同于爱自己,把“债务”美化成“提前享受”。

带着几万块的首饰看起来很有面子,可当亲人生病急需用钱时,会突然发现连1000块都拿不出来;

穿着最时髦的潮牌出街确实拉风,可当有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摆在你面前,你只能无奈拒绝。

超出自身水平的消费,只能换来一时的风光。

把欲望当成刚需,现在不吃存钱的苦,以后必定要吃没钱的苦。

我如何理解一万块和一百万呢?

一百万是普通人用于抵御风险,实现自由的“安全缓冲垫”:能支撑你辞职追寻梦想的生活费,能覆盖一场大病的治疗费,能支撑你的孩子完成必要的学业。

而一万块的积累,是你财富认知觉醒的第一步。

看不起100万的人,往往连1万都攒不下。

真正的财务安全与人生自由,始于对每一分钱的尊重,始于那份即使兜里只有1万块,也能规划好生活的、沉静而强大的力量。

财富积累没有捷径,但每一步扎实的脚印,都会让你离自由更近。

与朋友们共勉。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