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果壳童学馆(guokr_kid)
如何让孩子能够积极持续地主动做一件事呢?有三样东西,非常重要,那就是“自主感”、“胜任感”和“情感联结”。
今天的文章的作者邱天老师,将结合动画片《小猪佩奇》来进行剖析,和我们聊聊培养内驱力的三大核心要素,生动形象接地气,非常值得读一读!
不得不说,养大一个孩子真是太太太难了!
对于大多数新手父母来说,面对海量的育儿知识,很多时候会感觉无从下手,难辨真伪。有没有一个简单好用的方法论,能够让新手父母迅速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呢?
你别说,还真有这样一套简易的方法论——遇到问题,我们可以先想想,小猪佩奇的猪爸爸、猪妈妈会怎么做?
这部火爆全球的动画片,不用多说,内容生动有趣,收获无数孩子的喜爱。其实,它也非常适合学龄前的家长观看,来学习借鉴猪爸爸、猪妈妈是如何处理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的。
1
小猪佩奇中有一集讲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
故事是说,佩奇一家人去一条森林小路游玩。而到了森林里,佩奇很快就开始抱怨:“太无聊了,这里只有树树树树树!”
也就是说,佩奇对于在森林玩这件事,已经觉得无趣,内驱力基本上是零。设想下,如果你是小猪爸爸或者小猪妈妈,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投票)
——A 惩罚孩子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会见到这种家长。带孩子出去玩,但孩子觉得无聊,只想回家。家长便大发雷霆,结果孩子又哭又闹。
然后家长觉得丢了面子更加生气,孩子看到父母更生气,因此哭得更凶。
——B 奖励孩子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有的家长会奖励孩子,说:“你乖乖地走完森林小路,我给你买个新玩具!”于是呢,孩子乖乖地跟着家长走了一会。
你以为这时候孩子在体验大自然吗?并不是!她满脑子想的新玩具,两耳不闻窗外事,直到忍无可忍,然后重新哭闹,家长只好再用更多的奖励来哄孩子。
如果是这样,干嘛出来玩,在家呆着不香吗?
猪爸爸、猪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
1. 找原因,提供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
首先,猪妈妈说:“你看得不够仔细。你再仔细看看,除了树还有什么?”
于是佩奇仔细到处看了看,突然发现不明物体:脚印!
2. 提出倡议,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接着,猪妈妈又建议到:“我们来追着脚印找找看,到底是谁的脚印”。
他们追踪着脚印,最后找到了一只小鸟。原来是小鸟的脚印。
3. 提供帮助,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更多
小鸟飞到树上了。猪爸爸递给佩奇一个望远镜说:“你快看看,小鸟在干什么呢?”
佩奇一看,原来小鸟在树上喂自己的宝宝,特别有成就感。
我们可以想象,到了这里,佩奇一定觉得森林小路太好玩了,下次还想来玩。自此,一只对森林之行毫无内驱力的猪,变成了内驱力爆棚的猪。
那么,猪妈妈猪爸爸到底做对了什么呢?我们接下来仔细展开分析一下。
2
美国心理学家Ryan和Deci在七十年代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并且盛行至今。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着自发的动力,也就是内驱力,去努力成长、变得更好。
而这种内驱力的根基有三个:自主感(autonomy),情感联结(relatedness)和胜任感(competence)——当这三个基本心理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内驱力就会非常强劲,推动人不断向前。
1. 自主感(根基中的战斗机)
自主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感到自己对事情、对环境有控制权,认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这个自主感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每个人最迫切需要、又常常被剥夺的权利。8年前,一则“青年科研人员被迫逃离科研”的新闻,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图片来源丨新华社
新闻中的主人公,是清华本科、中科院直博的博士生,数学所当时最优秀的科研苗子,被他的导师程教授给予了重望。在博士的短短几年中,他被导师安排到各国交流访学、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获得过很有影响力的大奖。
然而当他临近毕业的时候,他对导师表示,他彻底厌恶了科研生活,坚决不再愿意从事科研工作,毅然决然到中学去当老师。他的导师对于自己认真培养了多年的接班人毅然的离去感到五雷轰顶,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主人公的选择细细看,就会知道为什么了。他的导师运用高压管理,把他的生活、学习安排得极为紧凑,让他对自己对生活和学习,没有控制感,没有自主感,内驱力也随之被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