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徵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什么是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
标签:
恙虫病的特征
焦痂与溃疡是该病的特殊体征,某组病例总结,98%的病例有此特征。当皮肤受咬后,首先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变为水疱,以后中心部坏死,形成黑色痂皮,即焦痂。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10毫米,也可小至1毫米或大至15毫米,周围绕以红晕,稍隆起
标签:
恙虫病临床表现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严重者出现谵语、烦燥、肌颤、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血压下降,还可并发肺炎。(四)皮疹: 约35~100%的患者在4~6病日出现暗红色斑丘疹。有时在第7~8病日发现软硬腭及颊粘膜上有粘膜疹。部分病人可见眼
标签:
恙虫病的治疗
(二)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强力霉素每天0.1~0.2,单剂一次服或分2次服;四环素、氯霉素均每天2g,分4次服。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完全免疫在感染后两周发生,过早的抗生素治疗使机体无足够时间产生有效免疫应答,故不
标签:
恙虫病的预防
(一)消灭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
标签: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有什么症状
(二)传播途径: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
标签:
恙虫病立克次体 致病性与免疫性
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啮齿动物内能长期保存病原体且多无症状,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恙虫病立克次体寄居于恙螨,并可经卵传代。人若被恙螨叮咬则可感染得病。另外,本病还可有皮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肝、脾、肺等脏器
标签:
恙虫病流行病学
国内本病主要发生于东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云南、四川、海南、西沙群岛等,湖南、贵州、山东、江西、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也有病例或人群中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的报道。但总的来讲,本病在国内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本病也流行
标签:
区分斑疹伤寒和恙虫病
斑疹伤寒和恙虫病均为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由昆虫为媒介而传播。国内所见的立克次体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三种。解放后本病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流行性斑疹伤寒是通过体虱媒介而传播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灭虱、灭蚤和灭鼠是消
标签:
患了恙虫病也可以引起肝脾肿大
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或农村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沿海岛屿发病率较高。恙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通过恙虫叮咬而传染给人,5~11月为好发季节,6~8月为高峰,9~10月又
标签:
春季出游防恙虫病
每年春秋季节,在我国的华北、华南、西南以及福建和港澳地区,常发现一些高热病人,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由于恙虫病症状较为复杂,一些缺乏经验的医生容易将恙虫病误诊为流感、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癌症等,误诊率高达70%。恙螨又称恙虫、沙疯,能传
标签:
清明扫墓踏青少入草丛谨防恙虫病
恙虫病是由带有恙虫立克次体的恙叮咬所引起的一种发热性疾病。恙虫病的感染途径,在高温潮湿且杂草丛生处,如墓园荒野、草地、山谷、田园等,野生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和恙会共同形成流行网,人若至当地活动则易受恙幼虫叮咬而致病。
标签:
恙虫病的西医治疗
如果病人有长时间发热不退,近周内又有在野外草丛随意坐卧或接触带有恙虫的农作物时,应注意有否淋巴结肿痛及附近有否焦痂。本病是有特效药物治疗的,早期治疗治愈率达100%。
标签:
恙虫病的概述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
标签:
怎样预防恙虫病?
恙虫病是以恙螨为媒介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5-11月份为恙虫病多发季节,应做好如下预防措施:1.杀灭鼠类:啮齿动物中一些鼠类是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主要贮存宿主,为本病的传染源,故灭鼠是根本性预防措施。在这多雨,恙虫病发病率高
标签:
恙虫病性肺炎的疾病病理
户外活动的人被恙螨叮咬,而感染立克次体。立克次体先在皮肤受损处繁殖,形成皮肤局部病变,有特殊溃疡及结痂。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常侵犯肺部引起肺炎等病变。恙虫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及肺炎。
标签:
恙虫病性肺炎
恙虫病性肺炎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常侵犯肺部引起肺炎等病变。分布很广,多发生于亚洲的太平洋地区,其中以东南亚为主要流行区。本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
标签:
恙虫病如何预防
恙虫病的预防主要是消灭鼠类储存宿主及媒介昆虫与加强个人防护。对疫区的居民或需要进入疫区的人员应进行有关恙虫病防治的卫生宣传教育,使之了解恙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其严重性。结合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捕杀鼠类消灭传染源。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消灭野
标签:
恙虫病的病原是什么
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约0.2~0.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因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毒力均有差异,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异也较大,恙虫病立克次体另具有与变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热多糖
标签:
恙虫病的病理特征
受染的恙螨幼虫叮咬人体后,病原体先在局部繁殖,然后直接或经淋巴系统入血,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不断释放立克次体及毒素,引起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立克次体死亡后释放的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基本病变与斑疹伤寒
标签:
恙虫病的鉴别诊断
恙虫病应与伤寒、斑疹伤寒、炭疽、腺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钩端螺旋体病腓肠肌痛疼明显,无焦痂、溃疡及皮疹。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阳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皮肤炭疽有牲畜接触史,病变多见于外露部位,毒血症状轻,无皮疹,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取
标签:
恙虫病的传播
恙虫病立克次体由恙螨经卵传递,以叮咬取食物时传给诸如森林及农村鼠类,包括家鼠、田鼠,及野鼠等。人体感染在恙螨幼虫叮咬后发生。潜伏期约6~21天左右,起病往往突然,典型病例常以恶寒或寒战开始。
标签:
恙虫病的病理变化
受恙螨幼虫叮咬后局部可发生丘疹、溃疡或焦痂。病原体死亡后释出的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可导致各脏器的炎性病变和一些变性病变,以及临床上的毒血症症状。内脏普遍充血,脾肿大数倍,肝轻度肿大并有局灶性坏死。心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可伴出血及小的变
标签:
恙虫病的并发症及预后
恙虫病常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及肺炎等继发性肺部感染,其发生率有时可高达20%。此外少数病例尚可合并心力衰竭及消化道出血。恙虫病的预后随地区及恙虫立克次体毒力的强弱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标签:
恙虫病的发病机制
恙虫病的基本病理组织变化与斑疹伤寒所见相似,主要为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以及小血管血栓形成,上述病变可能系由立克次体的毒素所引起。当人们被受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恙虫立克次体乃由咬伤处直接或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器官病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