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技巧,你就是职场、朋友圈最受欢迎的人

适度的社交焦虑实际上对人是有益的。然而,过度的社交焦虑就是病,称为社交焦虑症。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会在3个层面进行相互影响,若是任其发展而不加以遏制,就会反复强化。

社交焦虑是什么

 

 

你有没有这样过:

不想跟人说话的时候,就会假装玩手机很忙;

和不熟悉的人交流,不敢正面看别人的眼睛,或者手心会不自然出汗;

不想去一些不感兴趣的场合又不好意思拒绝,就找个借口;

 

这真的只是因为自身的胆小或者内向吗?或许是因为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在人际交往中,因为害怕做出令人尴尬或愚蠢的事、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会被别人严厉地评判,而紧张不安。

 

适度的社交焦虑实际上对人是有益的。因为焦虑而回避和人交流,但内心依然渴望与人亲近。这促使他们用其他方式来和别人建立联结。比如,会用“提供回报”来吸引他人和自己交往。比如,会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鼓励朋友对自己倾诉。比如,会因为倾向于回避冲突,而努力维持关系的和谐、友好。

 

然而,过度的社交焦虑就是病,称为社交焦虑症。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上规定,要被确诊为“社交焦虑症”,需要符合以下标准(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 2013):

 

对社交情境有显著或强烈的焦虑。比如和他人互动时,会担心别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或是冒犯到他人。而且这种焦虑不合常理,例如下周要演讲,这周就焦虑得无法入睡。

 

主动回避让自己害怕的社交情境,或是带着强烈的焦虑去忍受。这种回避可能只是轻微的(比如避开和人的视线接触),也有可能很严重(比如缺考旷课)。

 

至少持续6个月,并且真的导致了对工作、社交、生活等方面的显著损害,比如你为了逃避社交焦虑,而不得不放弃一个你梦想了很久的职业;或者因为过度焦虑,而无法进行考试等等。

 

看这篇文章的人,你可以放心,大部分人都只是社交焦虑而已。

 

 

3

社交焦虑对你的生活会有多大影响?

 

你有没有经历过以下的场景?

 

①  你在和同事说话,你发现自己额头冒汗(生理)→你会想:我同事有没有注意到我出汗了呀?他是不是在想我有什么毛病?(认知)→然后,你的生理反应会更强烈,满头大汗→于是,你找借口离开情境(行为)

 

②  你在做报告之前会觉得自己脑子可能会突然短路(认知)→当你纠缠于这种想法时,你会发现自己脸红并且心跳加快(生理)→你于是决定一个字一个字把报告读完,或者读的非常小心,害怕说错,以确保你不会突然思想脱节(行为)

 

③  因为你工作很忙,就会不自觉地长期推迟朋友的聚会(行为)→导致你会很焦虑,等我下次见到他们该怎么说呢?(认知)→于是,当你见到他们了,就会在身体上产生不适感(生理)。

 

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会在3个层面进行相互影响,若是任其发展而不加以遏制,就会反复强化。

 

而这三种循环方式无论是哪一种都会留下焦虑的经验,更容易让人故步自封、自我设限——因为恐惧未知,而不敢走出舒适区。由于焦虑占据了他们所有的精力与认知资源,以至于没有多余的部分可以真正用在达成目标上,最终,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也就可能如他们自己所焦虑的那样发生了。

 

社交焦虑也会在无形中交接给下一代。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要习得一种社交方式,最直接频率也最高的方式,就是通过观察父母的社交方式。

 

如果父母在社交场合中表现紧张或是回避,孩子会很自然地认为 “社交场合是危险的”。等孩子们长大后也会倾向于回避社交。

 

如果父母总是教孩子们不要去信任别人(“当心被骗!”),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会习惯性地从负面的角度揣测他人,觉得别人总是对自己怀有恶意,进而对社交场合感到焦虑、担心别人会伤害自己。

 

不知道,你是否有时候会有这样的念头: “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未必能清晰地表达自己。”通常有这样想法的人,他们的父母可能彼此沟通不畅,或者对言语交流怀有无力感、更喜欢用实际行动表达感受。由于家庭中缺乏言语沟通的示范,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孩,可能会回避语言社交,而更倾向于用行为或是媒介(比如绘画)进行交流。

 

 

 

社交焦虑产生的原因

 

错误的理解“社交”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与他人友好相处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未必需要像我们所理解的社交。

 

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你,谁喊你出去,你便随叫随到。

不敢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怕影响关系。

需要吹捧对方,才能拉近关系。

 

90%的社交都是无效的,请花更多的时间在提升自己能力上。能力就像树根,决定你在社会扎根到那一层,社交能力就像叶子,给你这层的发展质量上锦上添花. 抓不住重点,舍本逐末,必然不能长久。

 

换句话说,当你有能力,有影响力的时候,你就是职场上、朋友圈最受欢迎的人。

 

过分地低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心理学家Thomas Rodebaugh在一次实验中,让112名参与者与自己的朋友分别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你们之间的关系有多好?”结果显示,社交焦虑者普遍认为自己与朋友之间关系较差;但朋友们的意见却相反,他们觉得两人的友谊很牢靠。也就是说,如果你有社交焦虑,且认为自己和朋友之间关系一般、或是感到朋友不在乎自己,你可以试着问问朋友的看法,有可能你会发现这只是你的消极臆测而非事实。

 

源于非理性信念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非理性的信念而影响情绪。追根到底都是源于一种绝对的要求或者命令:无条件应该、义务、必须。

 

很多时候,我们失恋了就会很痛苦。因为我们觉得“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就应该一心一意对我” 这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必须强迫症。尽管我们都希望通过我对他的付出,他会一心一意对我好。但是,谁能都不能保证得到预期结果。而当你强化对方“应该一心一意对我”就会把自己陷入焦虑、抑郁、自卑的心理。

 

关于社交焦虑的4点建议

 

 

努力成为有能力的人,放弃无效社交(委屈自己、迎合别人等等)

有自己的生活态度(不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将自己和别人比)

考虑事情尽量往正向角度考虑(不对将来有负面预期,对自己有负面预期)

学会放弃对自己和他人提出必须性要求和命令

 

需要补充的是,适当的社交焦虑是有益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焦虑治疗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青少年在社交场合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觉,从来未有过焦虑担心,不但无法真正拥有长大成人的心智,而且也会变成一个迟钝而不敏感的人,这不是一件好事。

 

而心理学上有一份研究,指出容易在社交上出现轻度焦虑害羞的成人,比其他人更能体谅别人,了解别人,而在交谈时他们亦会更细心倾听,较少打断別人的话。


本文来源于:心理老资料网(微信号:yidianling0)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