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入门》读书笔记之三:心理结构一

心理结构的三个心理系统,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在认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因素,叫做对象的丧失。与初级过程有关的内驱力投注具有高度的活动性,

两个假设:心理决定论和心理活动主要是潜意识的。

内驱力,心理活动的动力性:

1.心理能量即驱动有机提取活动以致获得满足为止的能量;

2.随着婴儿的成长,由遗传决定的本能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变化模式;

3.在此模式的大范围内可能产生的个体差异;

4.在发育过程中,力比多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5.固着点的建立;

6.心理能量返回那些固着点的现象,即我们所谓的本能的退行。

精神分析理论向我们解释心理的成长与功能,以及心理各部分的运作、交互作用及冲突,即使是把心理划分成不同的部分,也是在动力的、功能的基础上的。

心理结构的三个心理系统,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拓扑假设,分别为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包括内驱力的心理代理物,自我由必须处理的个人与环境关系的那些功能,超我包括对我们心灵的道德知觉及我们的理想抱负。

本我是由出生时所有的心理结构组成;自我的分化开始于生命的头6到8个月,在2岁或3岁才牢固确立;超我的分化可能要到10或11岁才开始。

自我从本我中的分化:

自我的这组心理功能,主要的或在重要的程度上与处理个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的功能相似。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一概括性的阐述包括许许多多的现象:愿望的满足、习惯、社会压力、认知上的好奇、审美或艺术上的兴趣及其他一些现象。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在婴儿早期,没有那么多的理由对环境感兴趣,他们的兴趣也不那么变幻不定与难以捉摸。儿童的态度是很简单、实际的:“给我我要的”或“做我想做的”。对于儿童而言,环境只是作为一个满足或释放(来源于内驱力并构成本我的)愿望、冲动及心理紧张的对象。以及相反的方面,即环境也会成为儿童痛苦或不越快感受的来源,而这些感受却是儿童试图逃避的。

一般而言,自我与本我都是良好合作的关系,但也会出现冲突。关于心理发展的哪一个阶段,自我与本我之间开始出现冲突,并对心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似乎很有可能发生在自我已经发生较大程度的分化和组织之后。

生命最早的几个月,自我应付环境的活动是什么?对于成人来说,这似乎没什么意义,但瞬时的反射证实了它们的重要性。尽管它们表面上很不重要,但它们与我们以后生命中所获得的成就比起来,则是一个相当主要的里程碑。

对于骨骼和肌肉的控制是一组明显的自我功能。

各种感知觉的形式也同样重要,因为它提供了有关环境的基本信息。

如果一个人想有效地影响环境,有必要得到一个记忆库,他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越多越详尽,经历的“过去”越多,他将会更好地利用现在。

婴儿早期可能有某些心理过程与后来生活中我们所谓的情感相对应。

在婴儿早期的某个时间必定进行着所有人类的自我活动;初次发生于冲动与行动之间的犹豫不决,释放的首次延迟,这些都将会逐渐发展成为无边无际的我们称为是思想的复杂现象。

所有的这些自我功能——运动控制、知觉、记忆、情感、思维,正像我们所能看到的那样,是以原始的、基本的方式开始的,只是随婴儿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这种渐进的发展是自我功能一般的特征,而与自我功能的渐进发展有关的因素又可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生理上的成长,主要指由基因决定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第二组是经验,或经验因素。第一组也称为成熟。

成熟的重要性,如直到精髓中椎体束髓鞘形成之后,婴儿才能对四肢的运动进行有效地控制。双眼视觉的能力必须依赖于适当的眼球调节运动与斑状图像的融合。这种成熟因素对自我的发展,在速度上及顺序上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弗洛伊德,或者说精神分析的兴趣在于经验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在形成自我的最早阶段,婴儿与他自己躯体的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自己的躯体在我们整个一生的心理生活中占据着非常特殊的位置,而且在婴儿很早的时期就占据了这一特殊的位置。原因不只一种,比如说,躯体的一部分与婴儿环境中其他任何物体都不同,当儿童触摸或轻咬自己的躯体时,产生了两种感觉而不是一种,不仅有感觉,同时还有被感觉。这是不存在于其他任何物体的。

更重要的是,婴儿自己躯体的一些部位为本我的满足提供了既方便又时刻都可以获得的东西。如,由于成熟及某种程度的经验,婴儿在3到6星期时能够把他自己的拇指或食指放进嘴里,使得自己在想吮吸的任何时候都能够满足这个愿望。对于这么小的婴儿来说,在心理上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伴随吮吸所带来的口欲满足更为重要。可以想象,各种自我的功能(运动控制、记忆、动觉)也十分重要,即它们与由吮吸而产生的所有快感、经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躯体上被吮吸的及吮吸的部位,在心理上均具有或将变成为十分重要。它们的心理代表物在属于自我的那些心理内容中也就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由于躯体的一些部位常常产生痛苦或不舒服的感觉,而这些痛苦感觉往往是不可逃避的,因而它们在心理上很重要。例如饥饿、口渴……

通过这些因素以及其他我们较为模糊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婴儿的躯体——首先是各个不同的部分,而后是整体——在自我之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位置。躯体的心理代表物,即与它有关的记忆与观念,由于内驱力能量的投注,可能是婴儿早期阶段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自我最初就是整个躯体的自我,这表达了上面的事实。

在自我的发展中,另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依赖于经验的过程被称为认同,通常是与人,与环境中的物体认同。靠“认同”,我们经过行动或加工,使思想或行为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变得像某事或某人。倾向于变成环境中的对象,是个体与对象的关系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极早期的生活中。当然,与环境中高度投注的人或事认同的倾向,并不只限于儿童的早期。如青少年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往往与娱乐界的偶像或体育明星相似,也就是说,此时他已与哪位偶像明星认同了。例如教育业同样如此。在后来的生活中,尤其是成人生活中,认同大部分是以潜意识作为表现的。成人常常并不知道,他在思想及行为的某些方面正变得像另一个人。

有趣的是,还有一种与攻击能量高度投注的对象进行认同的倾向。如果被争论的对象或人是强有力的,那么就会发生一种叫做“与攻击者认同”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满足于(至少是幻想上)分享了对手所具有的力量与荣耀。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一个被崇拜的对象上投注了大量的力比多,与此对象认同,就会为他提供同样的满足,如前例。

在认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因素,叫做对象的丧失。指对象实际的死亡、对象已死亡的幻想、与对象长时间的或永久的分离、或这种分离的幻想。

认同在自我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只是一个方面。首先,是个体与其高度投注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固有的、内在的部分,尤其是在生命早期。另外,与所钦佩的以及所憎恶的对象之间的认同。最后,高度投注的对象的丧失导致了与丧失的对象或多或少地认同。不论认同发生的方式是怎样的,其结果是更好或是更坏,它总是使自我变得更为丰富。

另一个相关主题,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

初级过程,可以指儿童在自我还没有成熟时独有的某一类思维,也可以指我们所认为的驱力能量——力比多的或攻击的——在本我或不成熟的自我中移动或释放的方式。

次级过程,可以指成熟的自我所特有的某一类型的思维,也可以指我们所认为的在成熟的自我中产生的心理能量的结合与动员过程。

这两种思维在临床上更有其重要的意义,也容易被研究。这两种处理及释放能量的方式在我们的理论上很重要,但比较难以研究。它们对我们所有关心心理能量的假设都是适合的。

与初级过程有关的内驱力投注具有高度的活动性,这种投注的活动性可以解释初级过程两个显著的特征:①本我以及不成熟的自我具有要求得到立即满足(投注释放)的倾向;②投注能够从受阻的或不可能达到的最初目标或释放方法上转移,并能够用相似的、甚至不同的方式来释放。

当我们转过来考虑次级过程时,我们会发现,情况与初级过程十分不同。这里强调要延迟投注能量释放的能力,关键似乎是只有当环境条件非常令人满意时才可能延迟释放。即,延迟释放的能力是次级过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另一个基本特性,是投注更紧密地与投注释放的某个特定目标或方法维系在一起。

从一种过程到另一种过程的过渡时逐渐进行的。无论在追踪描绘某一个体的成长与发育过程中,还是在追踪描绘某一个体的成长与发育过程中,还是在企图研究某一个体的心理活动,都不可能在初级过程与次级过程中划一条截然分开的界线。

从初级过程到次级过程渐进的变化,是我们称之为自我的那些心理过程分化与成长的一部分。初级与次级过程也可以指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或思维方式。生活中初级过程的思维比次级过程的思维出现要早一些,后者是作为自我发展的一个部分或方面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次级过程的思维要比初级的易于描绘,因我们队前者较熟悉,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来自内省的有意识思维,主要是由声语言,遵循逻辑与句法规则。是我们普遍认为相对成熟的自我所具有的思维方式。

初级思维对不成熟的自我而言是很正常的,是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很正常地存在于成人的生活中。

在初级过程的思维中,往往用暗指或类似物来表达,也可能用部分的物体、记忆或观念来代表全部,也可能用某一种思想或意象来表达几种不同的思想或意象。在初级过程的思维中,言辞的表达并不像在次级过程的思维中那样,是专用的。视觉或其他感觉的印象可以代替一个词或一段话或一个章节。还有一个特征,即时间感或对时间的考虑在初级过程思维中是不存在的。没有“以前”或“之后”、“现在”或“后来”、“首先”“其次”或“最后”之类的东西。

成人的生活中,初级过程的思维占了优势或占了全部的活动时,才构成病态。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时间感,要经过几年时间,儿童才会有时间感。同样,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观点的倾向也是儿童早期的特征之一,这是会说话以前的儿童所必须有的思维方式。

界定初级过程的思维,精神分析文献中用了两个术语,“替代”与“缩合”。

“替代”是指用整体代表部分,用部分代表整体,或用与某一个观念或意象有联系的观念或意象来取代之。这类取代是由于或者依赖于投注、即心理能量释放的转移、使他从某一个思维或观念转到另一个上去。此术语显示了初级过程的思维与内驱力能量特有的调节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

“缩合”是指单一的话或意象,甚至是其中的一部分,来表示几种观念或意象。指过程所依赖的能量的替代。当许多心理代表物被一种所代表时,对这些代表物的投注就缩合在一个上了。

“象征性表达”,对梦及神经症进行的早期研究发现,梦或病症中有一些成分对不同的病人来说具有相似的涵义,这些涵义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又不同,尤其奇怪的是,病人自己不知道其涵义!如,在梦中,一对姐妹常代表乳房,旅游或缺席代表死亡,钱代表粪便等。就好像人们在潜意识里运用一种秘密的语言,无法有意识地去理解他。可用象征来代表的事物并不很多,包括躯体和它的部分,尤其是性器官、屁股、肛门、尿道与消化道及乳房;最接近的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某些躯体功能与体验,如性交、排尿、排粪、吃、哭、发怒及性兴奋;出生、死亡等。这些事物都是小孩感兴趣的,换句话说,它们对自我还未成熟的个体是很重要的,此时,初级过程在个体的思维中起主要作用。

内驱力能量理论的另一个方面——中立化,可以了解自我如何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以及随后的发展。内驱力能量的中立化结果是,迫切地、尽快地需要释放的内驱力能量(如所有的本我投注)变得可被自我所接受,在自我的支配下,按照次级过程来完成它的各种工作和愿望。

首先,中立化是渐进的,而不是突然的变迁。其次,被自我功能所接受的能量对自我是必需的。没有能量,自我就失去功能。

中立化是一种从原始的、性的或攻击的能量明显转变而来的能量。

中立化一词指一种个体活动。个体停止了通过投注释放而获得内驱力的满足,转而开始为自我服务;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接近原始的、本能的形式的事情中),都明显地或完全地脱离满足或投注释放的需要。

儿童最初的讲话尝试,就像不成熟的自我的其他活动那样,对各种内驱力的投注提供了一种释放途径。很难或不可能全面、准确地知道幼儿在讲话时所释放的内驱力能量是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其中有几种与自我有关的功能:情绪的表达;与成人或年长兄弟姐妹的认同;与成人玩游戏及赢得成人的注意。即使缺乏最初所伴随的那些直接的满足之时,也可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哪种最初的原始的内驱力能量已经被中立化,并为自我服务了。

像谈话这一类的活动与内驱力满足之间的关系,在生命的早期是正常的。没有内驱力能量的贡献,语言的获得将会受到严重的妨碍。在临床的实例中,如在孤独的缄默症儿童、精神病儿童中看到这一事实。这些儿童在与成人没有令人满意的关系,它们的言语只有在治疗的过程中,即重新开始有了或第一次有了满意的关系时才能恢复或首次产生。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的内驱力能量未能充分地中立化,或者在后来的生活动,未进行中立化,讲话或供他利用的中立的能量被重新本能化了,那么神经症患者的冲突就会干扰自我的功能,不管是否有内部冲突,个体都具有这种功能。从儿童的口吃(不适当的中立化)及癔病失语(重新本能化)可以见到这种本能化的结果。重新本能化(去中立化)是退行现象的一种表现。

中立化的能量是在自我的支配下执行一些自我功能的。这符合自我的操作是自主的这一事实,因为这些操作一般不受内驱力的变迁以及由内驱力所引起的内在的心理冲突所干扰。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些操作室自主的。但是它们的自主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在一些病态的情境中,它们支配的能量可能是重新本能化的,它们的活动受来自内驱力的欲望所影响,或者受这些欲望的冲突的影响,甚至任这些欲望所摆布。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